第一章 項羽錯過多少機會(第5/6頁)

但是轉折再次出現了,項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成臯相持階段,項羽不斷調動兵力,對劉邦的成臯防線發起進攻。就在劉邦苦苦死守的時候,韓信在北方取得了突破,魏王、趙王、齊王相繼被韓信平滅。原本“楚漢相爭”的形勢,變成了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這時候韓信倒向誰,誰就是這場角逐的贏家。但韓信當年是遭項羽冷落的,劉邦對他卻有“知遇之恩”,這時候項羽再去拉攏,一切都已經晚了。到公元前204年初,項羽經過苦戰,終於突破了劉邦苦苦堅守半年多的成臯防線,一舉拿下成臯,劉邦敗逃回關中。然而,就在項羽準備一鼓作氣,徹底剿滅劉邦的時候,他戰略判斷失誤的後果再次遭到了報應:已經投靠劉邦的彭越進兵蘇北,奪取了睢寧,迫使項羽兩次回兵救援,結果,劉邦趁機反攻,再次收復成臯。強攻半年,項羽等於是原地折返跑,白白損失大量兵馬,勞而無功。此後,雙方以廣武山為界相持,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但劉邦不動可以,項羽不動卻是不能。因為常年戰亂,楚地生產破壞嚴重,物資供應能力大大不足,外加駐守江西九江的英布也背叛了項羽,導致項羽後方供應斷絕。到了公元前204年十一月,彈盡糧絕的項羽不得不答應和劉邦議和,雙方以河南滎陽“鴻溝”為界,罷兵休戰。

滎陽議和之後,項羽其實已經失去了爭天下的主動權,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已為劉邦所有,韓信、彭越、英布3人都已歸順劉邦,之後劉邦冊封3人為王,更令其死心塌地效力。以項羽此時的軍事力量,喪失良機的他和劉邦爭天下是遠遠不夠的。但劉邦想一舉平滅項羽卻也難,楚軍的戰鬥力原本就高於漢軍,楚漢相爭多年來,項羽幾乎打贏了大多數的野戰,主力決戰的戰役,劉邦更輸得一塌糊塗,劉邦只是憑借戰略上的高明,以及聯合各路諸侯的力量,才能與項羽抗衡。此時項羽北進難,劉邦想徹底平滅項羽同樣難,如果項羽策略得當,據楚地而割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而項羽的失策,就是對劉邦背盟估計不足。和議之後,項羽隨即率軍東撤,如果他能平安撤退到他的大本營江東五郡,劉邦將很難再有平定項羽的機會,所以借項羽東撤的機會發動突襲,是消滅項羽的最佳時機。劉邦果然這樣做了。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追擊項羽至河南固陵。惱火劉邦背盟的項羽再次絕地反擊,一場大戰,斬殺劉邦軍兩萬多人,殺得劉邦不得不固守待援。這時候,命運的選擇再次擺在項羽面前,是繼續撤退,還是乘勝追擊。惱火劉邦背信棄義的項羽,選擇了把劉邦趕盡殺絕。楚軍停止撤退,重兵攻打劉邦,劉邦雖然野戰稍差,但防禦能力尚在,又兼主力尚存,固守不成問題。而這一念之差的選擇,注定了項羽命運無法逆轉。

固陵之戰時,項羽雖然依舊擁兵十多萬,但此時楚軍糧草供應不上,周圍的彭越、英布也早已投靠劉邦,側翼失去庇護。固陵之戰得勝,固然有楚軍作戰勇猛的緣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韓信、彭越、英布3人對劉邦的封賞不滿,故意按兵不動以要挾劉邦,以劉邦的政治智慧,勢必會大力籠絡3人,換取3人前來增援。一旦如此,滯留在固陵地區的楚軍,就會陷入劉邦的全面包圍中。而這些,恰是項羽沒考慮到的。

果然如此,固陵之戰後,韓信從山東南下,占領蘇北地區,彭越與劉邦會師,同項羽對峙,英布從淮北出發,占領壽春,項羽部將周殷反叛,北上進擊項羽。同時,20萬新整編的關中軍也增援劉邦,新建立的漢帝國,戰爭機器隆隆開動,項羽的10萬大軍,轉瞬間陷入了東南西北全面包圍之中。固陵之戰,項羽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卻換來了永遠的失敗。

到了公元前202年十一月,漢軍合圍項羽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70萬人。重圍之下,楚軍再次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左沖右突,終於突圍到了垓下地區。但此時,項羽位於長江以北的領土已經全部淪陷。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突圍回江東五郡,但從當時看,已經基本不可能了。

基本不可能,卻還是有可能。此時項羽軍隊的戰鬥力仍在,而且,項羽部下的騎兵,是此時中國除了匈奴之外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如果能夠集中優勢騎兵沖殺出去,采取分段掩護的方式,還是有希望成功突圍的。當然這麽做的損失,也是極其慘重的。

項羽卻選擇了另外的方式,即使到了這樣的絕地下,他依然相信自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絕路之下,他選擇的方式是與漢軍決戰,即集中精銳部隊,主動向漢軍發起反撲,爭取打垮漢軍。如果他的對手是章邯,也許還有些希望,不幸的是,此時他的對手,是“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面對項羽最後的反撲,韓信采取了“十面埋伏”的辦法,就是先假裝退卻,誘引項羽進攻,再四面出擊,將項羽的軍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他的方略奏效了。絕境下的楚軍左突右殺,卻始終無法突破漢軍的鐵壁合圍。項羽“破釜沉舟”的結果,就是他最後的10萬大軍,被漢軍消滅4萬多人,俘虜2萬多人。當然漢軍也損失慘重。反撲失敗後,項羽率兩萬殘兵苦守垓下,這時候營地周圍“四面楚歌”,悲愴的楚歌聲中,多年以來意志頑強,戰鬥力兇悍的楚軍,自信心終於被擊垮了:家鄉已被漢軍占領,堅守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