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項羽錯過多少機會(第3/6頁)

但宋義不知道的是,此時的秦王朝也正打著相似的算盤:以秦軍當時的實力,拿下巨鹿不成問題,但是在包圍巨鹿數月間,秦軍一直采取只圍不打的戰略,章邯的真實意圖就是“圍點打援”,要以巨鹿為釣餌,吸引各路義軍救援,然後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消滅掉中原地區的所有“義軍”。而到宋義大軍到來初期,秦軍立足未穩,包圍圈尚不穩固。這時一舉進兵,勝算不大,援軍拖得越久,形勢對秦軍就越有利,因為秦軍畢竟是在本土作戰,不像援軍勞師襲遠。所以在宋義開始選擇和秦軍相持後,勝利的天平就在一點點向著秦王朝傾斜。

拐點就在這時候發生了。急於進軍的項羽,在進軍問題上和宋義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殺了宋義。宋義的部將,原本大多是項梁的舊部,大變之下,一股腦地倒向了項羽。楚懷王只好順水推舟,封項羽接替上將軍。這場意外的變故,使楚軍最終選擇了主動出擊,沖向了章邯精心布置數月的“陷阱”。這時候的局面,對秦王朝依然是有利的。秦軍布防日久,城池堅固,準備充分,以項羽的這支軍隊,是很難一舉擊破的。當時項羽的軍隊,約有5萬多人,項家的精銳,大多在定陶之戰中死傷殆盡,項羽手裏的軍隊,只是一支“菜鳥”。對面的秦軍,一路是平滅了陳勝吳廣的章邯部,一路是北方河套騎兵組成的王離部,這是秦軍最精銳的百戰虎師,又加經營日久,防線堅固。貿然進兵的結果,必然是頭破血流。

但千算萬算,卻漏算了一件事:秦國兩支大軍,王離部駐紮在巨鹿,章邯部駐紮在巨鹿南邊,兩個部隊之間,就是秦軍的運糧通道,只要打斷這個通道,就等於打斷了秦軍的血管。項羽行動了,他先是派部將英布率軍兩萬強行渡河,初戰告捷,繼而大軍盡發,過河後沉掉船只,砸掉飯鍋,以示有去無回的死戰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接著毫無退路的楚軍,向秦軍發動了劇烈進攻,先向巨鹿南邊的章邯發動攻勢,擊退章邯後,僅留小部隊牽制,大部隊直撲圍城的王離。結果,被切掉“血管”的秦軍頓時崩潰,王離的10萬邊軍全軍覆沒,章邯倉皇撤退,巨鹿之圍遂解。戰鬥進行中,在周邊觀望的十幾萬“義軍”,全都親眼目睹了楚軍的勇猛彪悍,戰後盡皆拜服在楚軍腳下。此戰的結果,就是項羽成了真正意義的反秦領袖。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就是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後,項羽馬不停蹄,在三戶津斷掉章邯退路,終於於公元前207年底迫使章邯投降。就這樣,秦王朝最後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灰飛煙滅,覆滅的命運已經難以挽回。為防秦國降兵異心,項羽將20萬秦國降兵全數坑殺,其殘暴也名聞天下。就在同時,另一路本意在牽制秦軍的西征軍劉邦部,卻借項羽與秦軍死戰的機會,於公元前207年十二月成功突破函谷關,攻克鹹陽。橫掃天下的秦王朝,就這樣二世而亡了。雖然劉邦“撿了便宜”,但這時期北方中國最強大的勢力,受到公認擁戴的領袖,卻是擊滅秦軍主力的霸王項羽。可以說,這時期中國的主人,是姓項的。

巨鹿之戰後,項羽揮師東進,在函谷關擊敗意圖稱王關中的劉邦。迫使劉邦主動到項羽大營裏求和,將漢中地區拱手讓給項羽。期間項羽的謀士範增曾建議項羽趁機誅殺劉邦,但未被項羽采納。此事皆被後世認為是項羽敗招之一。彼時項羽擁兵50萬,遠強於擁兵10萬的劉邦。劉邦雖然因其一路紀律嚴明,在關中民望甚高,但在項羽突破函谷關後,劉邦也早已是“案板上的弱肉”。

項羽不殺劉邦,或許有他的道理。此時秦朝剛亡,局勢不穩,劉邦畢竟和自己同屬“義軍”一脈,一旦發生內耗,很可能引發新的內亂。畢竟各路諸侯都是新歸附不久,穩定第一。

被公認為是“失招”的分封政策也是如此:項羽的軍隊,說是歸附於他的50萬人,其實都是各路反秦軍隊拼湊而成,以六國的宗室和舊貴族為主。這些人“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恢復故國的土地。秦滅之後,所謂“分封”,也自然是“水到渠成”。項羽雖強,但此時他的嫡系人馬,尚不具備對六國諸侯的絕對優勢。所以在秦滅之後,項羽一面將楚懷王尊為“義帝”,一面大封諸侯,不但六國的宗室大多封王,自己的部將以及章邯董彝等3個秦朝降將也皆封為王,分別駐紮在陜西興平、陜西富平、陜西延安,直接堵住了劉邦東進的通道。其他諸王的分封裏,項羽也堅持拆分原則,最大限度地利用六國宗族內部的矛盾,削弱各方勢力,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可謂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