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秦王朝如何一統江山(第2/4頁)

而嬴政說了不算的這段時期,也是秦帝國的對外擴張暫時停歇,甚至轉入守勢的時期,這段時期趙國正好是趙悼襄王在位,此人很有些想法,在位的早期成功恢復了當年的合縱聯盟,不但擊敗了秦國的進犯,甚至還帶領著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四國聯軍攻打函谷關,驚出了秦國一身冷汗。幸運的是,趙悼襄王雖然有志向,但並非英主,看人眼光無能,寵信小人郭開,隨著趙悼襄王的英年早逝,中原諸侯中,已經再沒有人能夠對秦國構成威脅了。

而韓惠文王這時期為了防止秦國東進,故意派韓國的工匠鄭國來秦國,忽悠嬴政開鑿鄭國渠。嬴政起先上鉤,後來查明了鄭國的身份和來路,一怒之下想要治鄭國的死罪,但是鄭國的肺腑之言卻讓他改了主意:“這個水利工程,也許只能幫韓國多延續幾年的國祚,卻能讓秦國收百年之利。”眼光長遠的嬴政,也因此將這個水利工程繼續了下去。但被忽悠的感覺總是不好的,嬴政一怒之下,就遷怒於那些生活在秦國的外來人們,這些人在當時叫做“客卿”。公元前236年,嬴政發布命令,要求那些滯留在秦國的“客卿”們,限期必須全都要離開秦國,消息一出就炸了鍋,眾客卿怨聲載道,但你埋怨又有什麽辦法,秦國法律森嚴,不聽話就要被嚴懲,還能咋辦?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客卿站了出來,他大膽地抨擊嬴政的政策,認為嬴政這樣做是把人才都趕走,屬於自己拆自己的台。這番大膽的上奏,反而得到了嬴政的賞識。這個年輕的客卿,就是後來的秦國相國李斯。

在李斯的進諫之後,嬴政收回了驅逐秦國客卿的命令,反而從中大力選拔人才,除了李斯之外,另一個得到嬴政重用的重臣,就是來自魏國的尉繚。這個尉繚的師承很有意思,他所在的學派叫做“為商鞅學”,這是因為當時商鞅變法成功,得到了許多法家人士的敬仰,所以許多人就自發地組成了這樣一個研究商鞅變法的學派,尉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對尉繚,嬴政非常賞識,經常和他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有機會就拉著攀談。之所以這樣重用,因為尉繚是一個很有長遠眼光的人,他認定六國統一不難,關鍵是要循序漸進,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用遠交近攻的方法完成大業。這時期的秦國,不缺李斯這樣的文臣,也不缺少王翦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真正稀缺的,卻正是尉繚這樣的,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統帥,所以嬴政把國尉的職務交給了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尉繚同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兵法著作《尉繚子》,是和《孫子兵法》齊名的軍事寶典。作為一個“兵家”,尉繚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很準,比如在趙國問題上,他曾經建議嬴政收買趙王身邊的寵臣,施反間計害死李牧,李牧的含冤身死,尉繚其實是始作俑者。對嬴政的看法,尉繚更非常精準,他認為嬴政“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得天下後會吞食天下人”。後來的事實證明,全被他不幸言中了。

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始於公元前230年。他采取的是先易後難的方式,打擊的第一個目標,選擇了當時苟延殘喘的韓國。這一年,他派內史騰兵渡黃河,攻打韓國。這場出兵只不過是例行公事,韓國早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只是和秦國稍微接觸了幾下,就立刻繳械投降,韓國就這樣亡國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韓國,也不止因為吃柿子挑軟的,依照尉繚的設計,嬴政統一天下的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先占領韓國作為跳板,然後滅掉韓國南北的兩翼,最後滅掉極東的齊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戰術,可以通過包圍的態勢,吞並掉各路諸侯國,更可以讓秦國避免可能遭受的夾擊。

在初戰告捷以後,秦國的第二步卻碰到了小釘子,秦國的第二步是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出兵,這次秦軍再次受挫,又被李牧大敗。眼見得武力無效,秦軍搞起了反間計,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進讒言,結果李牧被害,秦國搬開了一個攔路虎,後面的事情就沒有懸念了。趙王遷俯首稱臣,趙國公子趙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經不成氣候了。

趙國完了,下一個對手就是燕國,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個“插曲”,這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燕國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假裝覲見秦始皇,卻趁機拔刀行刺,幸虧秦始皇反應夠快,搶先砍斷了荊軻的腿,這才撿回一條命。大難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進攻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占領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殺了太子丹請降,隨後逃到了遼東——為了一時的偏安,連親兒子也不要了。秦將王賁在進攻燕國的時候摟草打兔子,順便把盤踞代地的趙王嘉也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