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戰車為什麽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內容,是諸侯爭霸。諸侯爭霸的主要方式,是漫長的戰爭。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變革,不僅僅表現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遷。更直觀的,是中國軍隊作戰方式的變革。變革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傳統戰車作戰的日益消失。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時間裏,戰車作戰,一直是列國諸侯爭霸戰的主要方式。一個諸侯國有多少輛戰車,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其大國地位的象征。比如春秋時代的傳統大國晉國、齊國,就被稱為車千乘之國,成語“駟馬難追”,也是以戰車作為形容載體的。曾幾何時,戰車,是奴隸制時代中國戰場決勝的最主要手段。戰車實力的高低,對於列國諸侯的意義,不亞於今天高科技武器對現代國家的意義。

然而,當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後,翻閱浩如煙海的戰爭史料,我們卻不得不驚訝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戰車日益消失了。雖然有關戰車參戰的記錄,依然見諸於各類戰爭中,但是它卻越發不再以主流的身份出現,更不是戰場決勝的關鍵武器。列國諸侯的爭霸戰爭,不再以嚴密的隊形,集團式的戰車沖鋒為主要方式,相反演變成“奇正結合”的多樣化作戰,兵者詭道的思想,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

春秋時代盛極一時的戰車,究竟哪裏去了?

說到傳統的中國戰車,現代人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原因,是在有關春秋戰國時代的影視劇和圖畫裏經常看到,陌生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古戰車的系統解讀,可謂少之又少。

戰車作戰,興盛於商周時期,到春秋早期,戰車作戰達到了極盛,無論從軍事思想還是作戰方式,都到達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這是當時最有殺傷力的高科技武器,春秋時代的戰車,由4匹馬來拉動,每輛戰車上配屬3個戰士,一個負責駕車,一個負責射箭,一個負責持長戈和盾牌,能站在戰車上的甲士,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貴族成員。每一輛戰車都有嚴密的裝甲保護,在廣漠的中原大地沖蕩起來,可謂銳不可當。與戰車配合作戰的是步兵,步兵的配合作戰人數,從西周到春秋也日益增多,西周時期,配屬一輛戰車作戰的士兵,大約有10名左右,到了春秋時期,配屬一輛戰車作戰的士兵,卻已經有了100多人。

對比同時期歐洲的戰車,中國戰車無論是在裝備的精良程度,還是設計的精巧程度上,都遠遠強於這時期的歐洲人。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一輛裝甲包裹的戰車,具有高速的沖擊力和強大的戰鬥力,是整個戰場上的最強武器。

與戰車作戰方式相對應的,就是中國人在戰車作戰中各類軍事思想的日益成熟。春秋時代的戰車作戰,已經形成了完備的攻防思想,包括戰車的進攻防禦隊形,戰車的紮營排列,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在早期的春秋爭霸中,各國的軍事家都在開動腦筋,考慮怎樣增加戰車的沖擊力,比如晉國和楚國城濮之戰的時候,晉國就故意用蒙上老虎皮的戰車,向楚國軍隊發起沖擊,一舉沖垮了楚國的軍陣,締造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從春秋中期開始,列國諸侯戰車上的武器也日益更新換代,如楚國的戰車,根據有關出土的文物和相關的歷史記載,已經安裝上了防護能力更好的甲胄。晉國人的戰車上,在後來甚至裝上了當時剛剛出現的遠程弩。春秋時期許多著名的戰役,都是大規模的戰車決戰,隨著各國諸侯勢力的強大,戰車的數量也日益增多。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戰楚國時,晉國動用了全部兵力,卻也只有700多輛。但到了春秋晚期吳國與楚國在郢都外圍交鋒時,雙方動用的戰車數量,竟然高達2000多輛。曾幾何時,戰車,是列國諸侯爭霸戰場上最得寵的利器,攻城拔寨,無堅不摧。

然而當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那些重大的戰役中,戰車的使用量越來越少,作用也越來越低,甚至在許多重大的戰役中,完全不見戰車的影子,這又是什麽原因呢?

論原因,首先當然要從戰車本身找。戰車確實是一種制勝的利器,但這種利器的使用條件太苛刻,必須要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哪怕地理優勢稍微不利,出現陡坡或者丘陵,作用都會大打折扣。即使在最能發揮戰車優勢的平原地區,在騎兵興起之後,戰車在野戰中的劣勢也凸顯了出來。對比靈活機動的騎兵,戰車的作戰方式顯得日益笨重了。尤其是在春秋早期,與竄犯中原的周邊蠻族作戰時,中原諸侯的戰車部隊,時常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面前顯得無可奈何,追追不上人家,逃也逃不過人家,很多時候,都被人家當做騎射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