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秦朝貢獻了什麽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有關秦朝的是非功過爭論一直是比較多的。批評的人一直堅持,秦朝的暴政,造成了中國在短暫統一之後再次陷入了混戰之中,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贊揚的人卻認為,秦朝雖然有許多政策的失當,但是秦朝統治15年時期的許多政策,卻為後世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埋下了伏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秦朝的大一統政策。

秦朝的大一統,確切地說是起於戰國時代的秦國,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他的主要政治制度,還是延續的戰國時期的秦帝國,只不過在管轄範圍上更加擴大。對於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來說,一個國家的“國體”,是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才可以形成的,而最早為這個國體打下框架的人,卻是這其中無比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帝國對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演變都有著重要的貢獻,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構架,從戰國時期的秦帝國開始形成基本的形態,然後隨著國家的統一而擴大,最終成為影響中國到今天的政治體制,從中國社會的發展來看,這確實是秦帝國對中國未來的重大貢獻。

要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看看,秦帝國究竟為中國貢獻了一個什麽樣的體制。

眾所周知,在商鞅變法中,秦國的改革是最徹底的,秦國完成了完整的政治體制改革,建立了高效率的封建制體系。在秦國滅六國的整個征戰過程中,秦國遠勝六國最大的地方,並不是秦國的經濟,也不是秦國橫掃天下的軍隊,而是秦國的效率,秦國的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在當時的中國各個諸侯國中,都是當之無愧的最強者,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就曾記錄過,當時關東國家的使臣出使秦國,無不驚訝於秦國官員高效率的辦事方式以及其廉政的作風。可以說,當時的秦帝國,擁有中國最高效率的行政體系以及最集權的政府運轉方式。秦帝國之所以可以在歷次和六國聯軍的對抗中取得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擁有比六國更加迅速的軍事指揮體制,以及比六國軍隊更加快速的軍隊集結體系,可以這麽說,在整個的戰國時代,秦帝國都在享受中央集權的成果。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秦王朝在戰國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也就被全方位的移植在大一統的整個中國版圖上。

秦朝創立之後,在官職的設置上,秦始皇把戰國時期的秦國官職作為基礎,經過調整和補充,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政治體系。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分權”,比如在中央,秦帝國設置左右兩個丞相,以及掌握軍隊的太尉和掌握圖籍監察百官的禦史大夫。這其中太尉大多屬於臨時機構,並不常設,其軍隊的指揮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皇帝直接掌控。在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之下,是分別掌握各種具體事務的諸卿,其中掌握宮門軍隊的衛尉,掌握京城警衛的中尉,掌握刑法的廷尉,掌握谷貨的治栗內史。秦王朝的這套體制,就是後來西漢“三公九卿制”的政治雛形。

在地方機構上,秦帝國的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設守、尉、監,等於在一個郡縣上,有三個職責不同的官員,其中郡守掌握郡的主要事務,郡尉負責協助郡守,並且管理軍隊,郡監負責監督地方行政工作。而且這三個不同的官員,他們的直屬領導也不相同。比如郡守是對中央的丞相負責,郡尉是對中央的太尉(太尉不在就直接對皇帝)負責,郡監則對禦史大夫負責,等於是一個地方郡縣上,三個最高官員之間,在權力上也是相互牽制的,這樣就會完全避免了地方勢力尾巴不掉的局面。在地方的縣上,萬戶以上的縣要設縣令,萬戶以下的要設縣長,縣的下面,還有鄉裏亭這三個單位,中國農村的基本行政結構,就是從此而確立下來的。

而在秦帝國的中央集權中,其中更有創舉的一項,就是秦帝國的戶口制度。

秦帝國的戶口制度,是在公元前375年的時候,由秦獻公建立的,這個制度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告監”,即逮捕逃亡的通緝犯。這個制度的采用,標志著中國開始有了正式的戶口登記制度,但是那時候的戶口登記還比較粗糙,秦帝國戶口制度的真正細化,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規定老百姓出生後無論男女,都要被列入戶籍,死後注銷。這麽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方便管理國家的老百姓,二也是為了能夠實施“連坐法”,即還是與嚴刑峻法有關,但比較重要的進步意義是,中國老百姓從此開始有了自己的身份。

和秦帝國行政體系相關的,就是秦帝國的中央官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