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吳越爭霸細解讀

在向戎弭兵之後,作為春秋諸侯爭霸“主旋律”的晉楚戰爭,已經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爭霸戰爭暫時停歇,但是局部戰爭卻依然在繼續。北邊的晉國和齊國之間時有戰爭發生,南方的楚國和吳國也爆發了軍事沖突。實際上,春秋諸侯的爭霸,並沒有真正偃旗息鼓,只是轉移了主戰場而已。而春秋晚期的爭霸主角,也由早先的晉國、楚國、齊國、秦國,轉化為這時期的吳越兩國。

說到吳越兩國,後人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伍子胥攻破楚國國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說陌生,是因為長期以來,許多歷史資料中並沒有講明這兩個國家的來龍去脈。對於不熟悉春秋歷史的朋友來說,他們仿佛是突然冒出來的新勢力。其實這兩個春秋戰國早期的小角色,卻是歷史悠久的諸侯。在弭兵之會後,晉國和楚國都已經無力再繼續爭霸戰爭,中原大地獲得了暫時的平靜,爭霸戰爭的主戰場,卻轉到了中國東部的江南地區——吳越爭霸。這兩個早期的小角色,卻是晚期春秋爭霸的主角。

吳越霸業中第一個冒頭的,是吳國。與一直壓在他們頭上的楚國相比,吳國雖然比較小,卻是一個根正苗紅的諸侯國。

吳國的政治中心,就在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吳國人的祖先,就是周文王的叔叔季歷。當年在周王室的內部爭權中,季歷這一支宗族逃到了江蘇南部,在當地紮根安家,和當地的“荊蠻”雜居,並在當地蠻族的擁戴下立國。到了吳國第五代君主周章在位的時期,西周王朝已經建立,西周開國國王周武王得知吳國立國之後,索性順水推舟,冊封他為當地的諸侯,此外周章的弟弟被封在虞國,成為虞國的國君。雖然是根正苗紅的周王室宗族,但在中原諸侯眼裏,吳國同樣一度是“蠻夷”。當時的江南地區蠻族林立,生產力落後,吳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土版圖,都無法和中原諸侯國相比,春秋早期,吳國露臉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時候都是看熱鬧的角色,沒有實力參加中原爭霸。

吳國開始冒頭,是從春秋中期開始的。當時的吳國,經過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已經是春秋列國中的“中等發達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吳國雖然一直被看作“蠻夷”,但歷代國君執行的,都是“華夏化”的政策,努力學習中原先進的禮儀,文化制度,並積極學習中原的農業生產經驗,吳國實力的壯大,起於他們積極在江南推廣農耕文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到了春秋中期,吳國的禮儀、經濟、文化,都基本與中原諸侯國無異,已經是一個華夏化的文明國家。春秋中期,吳國開始了第一次北上擴張,他們向北攻打中原小國朱國,並且順勢殺入到魯國境內,一路勢不可擋,後來在齊國的幹涉下,才不得不退兵。當時魯國的執政者季文子感嘆:“中國不振作,以至蠻夷入侵。”此時在中原士大夫眼裏,吳國雖然是周王室後代,卻還是一個蠻夷國家。

但此時的吳國,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已經相當發達。當時吳國的冶煉業獨步春秋諸國,吳國青銅劍的鋒利程度,也是遠近聞名的。吳國本土也開墾了大量的荒地,值得一提的是,吳國還完成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刊溝。它連接了長江與淮河,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條著名的人工運河,後來隋煬帝開挖京杭大運河時,也首先選擇了疏通這一條水道。這時期的吳國,已然成為一個經濟繁榮,軍事實力強大的新興勢力。在晉國楚國實力衰弱的局面下,吳國注定會有扮演主角的一天。

最先體會到吳國實力的,就是楚國,這是吳國的老鄰居。春秋早期楚國擴張時,吳國一度被打得很慘,甚至吳地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楚國占有。但吳國人非常頑強,楚國雖然數次動兵,卻不能將吳國徹底平滅,相反吳國卻越戰越強,成為楚國的大敵。在弭兵會議召開的時候,吳國已經開始轉守為攻,不斷騷擾楚國邊境了。吳國的崛起,也引起了楚國的宿敵晉國的注意,吳王壽在位的時候,和晉國正式互通使節,建立了聯盟關系,晉國大臣申巫臣還幫助吳國訓練軍隊。尤其重要的是,在和晉國建交之前,吳國軍隊還是以步兵為主,這種部隊組合方式應付山地戰綽綽有余,卻無法抵禦中原諸侯的戰車。申巫臣將戰車作戰的戰法以及戰車的制造方法都告知了吳國,這在吳國軍事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晉國和吳國建交以前,吳國名義上還是楚國的附屬國,雖然小有摩擦,但大多數時間還是聽命於楚國,在晉國的策動下,吳國與楚國之間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獲勝的次數日益增多,楚國之所以接受“弭兵”的要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吳國的掣肘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