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春秋“諸侯”怎樣被架空

春秋時期的政治,從整個發展脈絡上看,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大權是在往下走的。在春秋的大部分時間裏,雖然有尊王攘夷的口號,但結果卻是周天子幾乎是名存實亡,國君們日益不拿天子當幹部。在春秋的240年間,國君們對周天子越來越囂張。但凡事都有報應,事實也正是如此,這樣的報應,很快就落到了國君身上,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國君們,隨著爭霸戰爭的延續,他們也驚奇地發現,自己手中的權利,已經逐漸被手下的士大夫們所剝奪,當年他們架空周天子的過程,而今也在他們自己身上重演。許多大國之所以要求停止戰爭,以至於促成了向戎弭兵會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的權力,已經由國君下面的士大夫來把持了,對於他們來說,頻繁的戰爭,只能給更多人立功的機會,以至於分散自己的權力,所以和平也就成了大多數國家的願望,從老百姓到實際掌權者。這種國君權力衰弱的過程,就是春秋歷史權力演變中著名的“政在私門”。

而“政在私門”這種局面的出現,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從春秋到戰國的歷史轉換中,“政在私門”的現象,也是一個歷史的先聲。

“政在私門”現象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在春秋爭霸戰爭裏,國君之下士大夫權力的擴大,而深層的原因,卻是因為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政治制度。

春秋諸侯國的國君之下,主要包括了卿、大夫,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和諸侯們一樣,擁有國君賞賜給他們的領土封地。在他們的封地裏,他們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而這些領土封地的統治者,都是這些卿大夫的家族宗室們,也就是說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而他們的發展壯大,卻要拜此時仍然存在的西周宗法制所賜。西周宗法制在行政區劃上的核心內容,就是所謂的“天子立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土地給諸侯,諸侯再分封土地給更下面的卿大夫。在西周之前,諸侯的卿大夫們的力量特別有限,因為此時沒有戰爭,他們很難通過立功手段獲得更多的封地,因此遠遠不能和諸侯們抗衡,在整個政治中的話語權,也就特別有限。但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諸侯戰爭中,諸侯們為了籠絡下面的卿大夫,總是用分封土地的方式,來換取他們的效忠,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越是在戰爭中得利的大國,獲得封賞的卿大夫也就越來越多,卿大夫的實力也就越來越擴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齊國、楚國、晉國,晉國的六大卿大夫,最後把持了政權,楚國在楚莊王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也是由若敖氏來掌握國家政權的,所謂的楚王基本就是傀儡。齊國的局面更亂,齊景公之前連續3個國君死於士大夫的奪權鬥爭裏,崔杼、慶封兩個卿大夫輪流坐莊,讓齊國的局面一度混亂。到了春秋晚期,這些在歷次征戰中壯大起來的卿大夫們,有相當一部分的已經把國君架空了。一面是實力衰弱的國君,無力進行分封,相反則要搞內部鬥爭,消除卿大夫權力對國君權力的威脅,另一面是羽毛豐滿的卿大夫,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已經被諸侯國內部的矛盾所取代。春秋末期,大國的諸侯戰爭已經停止了,主要的戰場,轉向了新興起的國家,比如吳國,越國這些暫時不存在這種問題的國家。

卿大夫在尾大不掉的同時,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也需要在自己的封地內部進行再次分封,也就是所謂的利益再分配。春秋時期的卿大夫們,其內部分為“側室”“貳宗”“小宗”等組織。比如魯國季孫氏的手下,有側室公孫氏;晉國趙穿一族,就是趙氏的側室。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局面下,從諸侯——卿大夫——側室這三個結構中,國家是越分越零散的。這些所謂的側室,因為實力更加弱小,成為了卿大夫的鐵杆死黨,他們死死地把自己捆綁在卿大夫的權力體系上,也正因如此,國君們的根基底部,就被卿大夫以及下面的側室們挖空了,國君被挖空,被奪權也就因此不遠了。

卿大夫們的這種宗族組織,在當時叫做“家”。這裏的“家”,並不是傳統的家庭,而是士大夫的勢力宗族,這是卿大夫們的基礎勢力單位,這個單位經濟、政治、軍事合一,是當時卿大夫階層獨大的主要方式。卿大夫的“側室”“貳宗”等組織,幾乎都是存在於“家”這個組織之中的。這種組織單位,就好比是一個吸收能力很強的海綿,在西周的初期,還只是小小的一塊,但在春秋的大浪淘沙之中,他把幾乎所有的力量都吸附了進來,力量日益膨脹,到了春秋末期,已經足夠威脅國君的統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