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

“向戎弭兵”之後,春秋時期大規模的爭霸戰爭,基本上算暫時消停了。但戰火並沒有因此而絕跡,牽連南北諸侯國的大規模爭霸戰雖已不再,但是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卻日益增多。原本作為“兩極”而存在的晉楚兩國,很快就卷入到了和自己鄰國的新戰爭中去,楚國的對手,是眾所周知的吳國,而晉國的對手,卻換成了老牌霸主齊國。

如果要用一句俗話來形容春秋時期齊國的地位,那只能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齊國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齊桓公時期,向齊國俯首稱臣的列強數目之多,之後的歷代霸主都無人能趕得上。“尊王攘夷”的稱霸方式,也是齊國首倡的,但齊桓公短暫的輝煌之後,卻是整個齊國長久的沒落。先是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到內亂中,靠了宋國的幫助才得以冊立新國君,然後到了晉國強大之後,原本是霸主的齊國,又只能跟在晉國後面做跟班,之後的春秋爭霸局勢,成了晉國和楚國的南北爭霸,齊國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卻總是當不了主角。

這種局面齊國是不會甘心的,何況齊國與秦國不同,秦國地處西陲,有關山阻隔,只要晉國把關卡一堵,秦國人就進不了中原。齊國卻不一樣,齊國所處的東方,是當時春秋地區最富庶的地區,而且是易守難攻之地。之所以長期以來萎靡不振,一是齊國在為齊桓公“買單”,齊桓公時期,雖然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但他是采取了擡高宗族的方式,來壓制臣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宗族之間的內耗不斷發生。所以在齊桓公過世之後的100多年裏,齊國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奪位內亂,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過世後,齊孝公的弟弟殺掉太子,自立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齊昭公的弟弟也有樣學樣發動政變,殺死太子姜舍,自立為齊懿公。這個齊懿公的下場更慘,因為和自己車夫閻植的老婆私通,被閻植勾結大夫丙舍發動政變,自己身死不說,全家也被殺盡。之後姜舍的兒子齊惠公即位,大力擡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權力,自以為萬無一失,誰知摁下葫蘆起來瓢,其子齊頃公即位,發生了士大夫國氏、高氏聯合驅逐崔氏的事件。之後宗族勢力日大,崔氏、慶氏等幾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國君幾被架空,而且幾個家族之間相互明爭暗鬥,經常發生大規模火並。到了齊莊公在位時期,公元前548年,因為齊莊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聯合慶氏發動政變殺害,所謂國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

內戰打得一團糟,霸業自然無從談起,齊桓公之後的歷任齊國國君,大多數都是不愛惹事的,輕易不主動參加爭霸戰爭,所謂重現齊桓公偉業的目標,也就是夢裏時常有。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齊懿公之後登基的齊頃公,那時候齊國國力恢復,又趕上晉國國君權力衰弱,楚國內亂不止,也就動了爭霸的念頭,率軍和晉國在山東濟南打了一仗,戰前信心百倍,說“滅了晉國再回來吃飯”,所謂“滅此朝食”的典故,就是出於此。但口號響亮沒用,晉國雖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齊國真刀真槍打了一番,直把齊頃公打得全軍覆沒,自己險些被俘,被晉國人繞著華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醜父互相換衣服,最後才保住一命,“三周華不注”的典故,也是這麽來的。這場慘痛的失敗,除了為中國成語文化事業做了點貢獻外,對於齊國本身而言,可謂毫無益處。

然而,就在齊國外戰一塌糊塗,內戰打得一團糟的時候,一個重現齊國霸業的人終於出現了,他就是在齊國崔氏之亂後被擁立登基,一度成為傀儡的齊景公。

說起齊景公,在歷史上有些名氣,但他的出名,主要還是得益於他有一個賢相晏嬰。今天的各類歷史讀物裏,充滿了各種晏嬰進諫齊景公的典故,在晏嬰的光輝形象下,齊景公,貌似是一個經常犯錯誤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齊景公,在他後來“經常犯錯誤”之前,卻是一個苦命的傀儡。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崔杼因齊莊公和自己的老婆私通,聯合慶封等家族發動政變,趁齊莊公來自己家“偷香”的機會,一舉把齊莊公殺害,之後他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即位,即歷史上的齊景公。這時候的崔杼,實際上就是齊國的統治者,在國內一手遮天。值得一提的是,崔杼殺國君一事,在整個春秋時期都有重要意義,春秋時代國君權力的衰落,也從此越演越烈。

但齊景公是不甘心權力衰落的,在登基之初,表面上他對崔杼信任有加,事事依附,但實際上卻早動了除掉崔杼之心。但這時候的他,只有國君的名分,其實卻要人沒人,要兵沒兵,十足的光杆司令,要想奪權,首先得有幫手,他找到的第一個幫手,就是後來被贊譽為“千古賢相”的晏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