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蒙古和明朝是啥關系(第3/3頁)

瓦剌“順寧王”馬哈木屋漏偏逢連夜雨。永樂十三年,阿魯台發動奇襲,殺掉馬哈木擁立的傀儡可汗答裏巴,馬哈木轉立成吉思汗弟弟的後裔額森虎為可汗,次年進兵斡難河,又被阿魯台擊敗,其本人被殺。朱棣聞訊後遣使吊祭,並命其子脫歡繼承“順寧王”爵位。永樂十七年,十九年,阿魯台兩攻瓦剌,大獲全勝,春風得意下,他再次拒絕向明朝朝貢,並拉攏兀良哈三衛共同反明。眼看漠北的“平衡”將再次被打破,朱棣於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發動第三次親征,大軍於三月三十日出師,在漠北掃蕩數月,最遠抵達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此時阿魯台早已遠逃。七月,朱棣在回師路上下令對勾結阿魯台的兀良哈三衛進行攻擊,在內蒙古屈裂河大破兀良哈,兀良哈遣使謝罪,朱棣遂班師回朝。阿魯台雖逃脫,但實力大損,於同年接連被脫歡擊敗。耿耿於懷的朱棣於第二年七月借口阿魯台圖謀犯邊,發動了第四次北征。大軍七月出發,在蒙古高原掃蕩3個月,終未找到阿魯台,雖如此,大批韃靼部落卻紛紛歸附,尤其是本雅失裏之子也先土幹來投,令朱棣高興異常,賜名為“金忠”,隨即於十月回師。金忠將阿魯台的“軍事機密”盡數相告,並一再慫恿朱棣繼續北征,永樂二十二年三月一日,以金忠為向導,朱棣發動了第五次北征。大軍在蒙古高原進行“地毯式搜索”,至六月已行至今俄羅斯境內,卻終不見阿魯台蹤影。六月十五日,明軍得到情報,阿魯台就在向西不足百裏,名將張輔“自請一月糧,率精騎深入”。朱棣卻已厭倦,下令班師。七月十七日,朱棣在回師路上病逝於榆木川,享年65歲。而根據蒙古國史料記錄,張輔自告奮勇要求追擊的那一天,阿魯台就躲在距離西邊明軍主力僅兩日行程的哈喇山中,滅頂之災,就在朱棣的一念間改變。

但阿魯台“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雖未與明軍接戰,但疲於奔命也導致其實力大損,再加上明朝與瓦剌的兩面夾擊,阿魯台日暮途窮。而朱棣至死沒想到的是,這個他親手構築的蒙古高原“戰略平衡”,因他晚年兩次草率的北征被徹底打破。繼任“順寧王”的脫歡,雖表面上終其一生對明朝采取友好態度,頻繁遣使入貢,但實際上既不“忠順”更不“安寧”。他一面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立本雅失裏的侄孫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太師”,另一面瘋狂向阿魯台發動進攻,趁朱棣晚年頻繁打擊阿魯台的機會,迅速東進占據了韃靼的屬地,並於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擊斃阿魯台,從而控制了韃靼。對明朝“屏障”兀良哈三衛,他也極力拉攏,多次派使者前往招募,兩家逐漸勾連。與此同時,他在內部大肆清除異己,就在朱棣去世後3天,“賢義王”太平遭脫歡殺害,一年後,“太平王”孛羅被脫歡擊敗後自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將太平的“客列亦錫部”改名為土爾扈特部,即蒙古語中“護衛親軍”的意思,後來締造“東歸奇跡”的部落由此而來。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過世,其子也先承襲“順寧王”爵位,此人因為在後來的“土木堡之變”裏創下活捉明朝皇帝的神話,被明廷上下所熟知,但在此之前,他已經在蒙古高原乃至中亞地區戰無不勝。對內他仿照元朝,設“中書省”和“六部”,鞏固統治。對明朝他很有“經濟頭腦”和“政治頭腦”,一面頻繁通好令明朝君臣放松警惕;一面利用與明朝的“互市貿易”大發橫財,更借機勾結明朝官民走私火器,招募明朝邊境因軍屯兼並而逃亡的士兵工匠“教習火器操練之法”,很快擁有了一支冠絕蒙古高原的火器部隊。對兀良哈,他采取聯姻、賄賂等手段,將之拉攏到自己一邊。向西,他不但於正統六年攻陷了朱棣苦心經營的新疆哈密、赤斤等衛所,且順勢進兵中亞,於正統七年大掠帖木兒帝國等中亞國家,“以戰養戰”掠奪財寶無數,甚至在正統九年擊敗彼時正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線軍隊(即明史和蒙古史料都提到的“吐魯密國”)。“土木堡之變”前,瓦剌經過兩代領袖開疆拓土,已然建立起一個表面忠實於明朝,真正實力強大的蒙古部落聯盟,朱棣終生苦心維持的“戰略平衡”,不到20年就被輕易打破。

說到這個“戰略平衡”的被打破,也少不了兀良哈三衛。“靖難之役”後,朱棣將原寧王屬地賜給兀良哈,使其實力膨脹。永樂年間,兀良哈雖曾在朱棣第三次北征時遭到痛打,但朱棣去世後,又很快和韃靼勾連,同明朝摩擦不斷。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曾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親征,於十月出喜峰口,在寬河戰役裏大破兀良哈三衛聯軍,慌得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等人連忙入京謝罪。但兩年後,明朝卻放棄了九邊重鎮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開平衛是前元朝的“上都”,明朝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攻克後,數十年苦心經營,朱棣將其看做戰略要地,聲言“開平穩固,則遼東、甘肅、寧夏無憂”。朱棣賜寧王故地給兀良哈後,開平衛更成為鉗制兀良哈的關鍵棋子。但明宣宗無遠略,於宣德五年將其遷至獨石堡(今河北省石堡縣),棄地300余裏,失去鉗制的兀良哈從此有恃無恐,在瓦剌的支持下大肆擴充,並時常攻掠明朝邊關,昔日“屏障”,今卻成“邊患”。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意識到問題嚴重的明朝派朱勇、徐亨、馬亮、陳懷兵分四路出擊兀良哈,明正統皇帝朱祁鎮嚴令“搜捕剿殺”,但朱勇走到河北平泉縣就不敢行進,徐亨一路怯懦不敢戰,僅在老哈河流域屠戮一番平民即回來冒功。陳懷和馬亮則搜捕一番,根本沒有找到敵人。只有宣府總兵楊洪趁機奇襲,攻克“三衛”中的福余衛,活捉首領馬裏奇。但此戰並未真正打擊兀良哈三衛的實力,心懷怨恨的兀良哈三衛從此更鐵了心投靠瓦剌。而明朝與“蒙古部落聯盟”一場注定的大戰,從此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