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蒙古和明朝是啥關系(第2/3頁)

至於蒙古三部中力量稍弱的兀良哈,實為朱元璋時代歸附大明的遼東納哈出部“整編”而來,其屬地以嫩江為中心,包括今天西遼河和老哈河一帶。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當地設泰寧衛、朵顏衛、福余衛,又稱“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原為朱元璋之子寧王朱權所統轄,後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立功頗多。戰後,朱棣將寧王南遷至江西,把原屬寧王的大寧地區(今內蒙古寧城)盡數劃撥給兀良哈三衛,並於永樂三年在吉林開原設立馬市,開展貿易。同瓦剌三部在永樂朝接受明朝冊封相比,他們早在之前的洪武朝,就成為明王朝的“朝廷命官”。

明永樂十一年,數次遭明王朝沉重軍事打擊的韃靼部“太師”阿魯台,接受了明朝“和寧王”的冊封。至此,從朱元璋到朱棣,歷經40年苦心經營,韃靼、瓦剌兩部皆接受明王朝的“封號”,從而建立了蒙古各部相互牽制且由明朝“垂拱而治”的統治體系。終明一朝,蒙古高原風雲變幻,這個體系雖偶被打破,卻始終未變,最終演變成了清朝的“盟旗”制度,這個體系也意味著北元時代相對於明朝是“外國”的蒙古各部落,如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所言,變成“明朝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政權”。

維持這個平衡的方式,除了明王朝的懷柔政策外,也有各大勢力相互征戰中的此消彼長。這一時期的戰爭,可謂是明蒙戰爭與蒙古各部內戰相互交織,錯綜復雜。

自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瓦剌與韃靼開戰以來,在人口和資源方面占盡優勢的韃靼節節勝利,志得意滿下,阿魯台對明朝也極其傲慢。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以祝賀本雅失裏繼任可汗為名,譴禮科給事中郭驥(即曾被帖木兒扣押近十年的那位大明使臣)至韃靼“王庭”和林出使,送還往年交戰的俘虜,並贈送彩幣等物,且在國書中說“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無事”,極力表達和平誠意,孰料阿魯台竟將郭驥斬首,大明使團中僅隨軍百戶李咬逃回。阿魯台隨即整頓兵馬,準備南侵為明朝“屏障”的兀良哈三衛。消息傳來後朱棣震怒,九月派淇國公邱福率10萬精兵遠征,孰料大軍行至克魯倫河後,邱福不聽副將李遠勸阻,率數千親兵脫離大部隊冒進,遭韃靼軍圍殲,邱福陣亡,隨後韃靼軍乘勝追擊,10萬明軍大潰,副將王聰、李遠、火真皆戰死。敗報傳來,朱棣決意雪恥,次年正月下詔親征,集結50萬大軍,於二月十三日出居庸關北進,大軍一路掃蕩漠北,韃靼部堅壁清野,遠撤避戰。經過周密偵查,五月終於在成吉思汗家鄉斡難河捕捉到韃靼軍主力。五月中旬,朱棣與本雅失裏在斡難河決戰,朱棣身先士卒,率麾下親兵沖鋒,本雅失裏大潰,僅帶7人逃竄,朱棣隨即下令將捕獲的蒙古俘虜全部釋放,並發放口糧。“攻心”下各蒙古部落紛紛來降,六月八日,朱棣軍於飛雲塹圍困阿魯台,阿魯台以“請降”為緩兵之計。朱棣將計就計,先假意與阿魯台談判,繼而發動突襲,以柳升的神機營火器轟炸,追殺百余裏大破阿魯台。七月三日,大軍返歸開平。至此,明朝的第一次北征,以重創韃靼而結束。

戰後,永樂八年十二月,阿魯台遣使謝罪,貢獻馬匹,並借機懇請朱棣允許他遷至遼東管轄女真部落。朱棣想用阿魯台牽制瓦剌,故拒絕了阿魯台的請求,但表示既往不咎。同年十二月,朱棣遣使將阿魯台流落在明朝,失散近20年的哥哥和妹妹送回,從此兩家關系漸近。但彼時瓦剌首領馬哈木借機坐大,不但吞並了許多原屬韃靼的領土,更捕獲了斡難河戰後逃跑的蒙古可汗本雅失裏。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五月,馬哈木殺本雅失裏,並派使臣向明朝“邀功請賞”,朱棣深感馬哈木“此奴驕矣”,雙方裂隙日深。次年馬哈木又派使者向明朝交涉,要求明朝歸還投奔到甘肅、陜西等省的瓦剌部落,朱棣派宦官海童出使瓦剌,當面申斥馬哈木罪過,雙方關系日益惡劣。阿魯台趁機在同年連續5次遣使入貢,七月朱棣封阿魯台為和寧王,馬哈木聞之大怒,頻繁發兵攻打阿魯台。十一月,馬哈木大破阿魯台,借機兵抵飲馬河,意圖徹底平滅韃靼,統一漠北。為不使馬哈木得逞,朱棣“決意討之”。經悉心準備,次年三月十七日,朱棣率50萬大軍再度北進,特命皇長孫朱瞻基(即後來的宣德皇帝)隨行,馬哈木以誘敵深入計,派小股部隊不斷騷擾明軍,且戰且退,意圖引誘明軍深入作戰再行圍殲,朱棣一路向北,於六月一日抵達忽蘭失溫,馬哈木已在此地集結瓦剌三部最精銳的數萬騎兵。六月七日決戰打響,瓦剌軍屯於高山上,居高臨下發起沖鋒,朱棣命神機營以火器轟擊,繼而親率鐵騎沖擊,瓦剌三部兵馬盡數沖殺,雙方陷入混戰,一時僵持不下。明軍都督朱崇以火器轟擊瓦剌軍右翼太平部(即“土爾扈特”軍),打開缺口,豐城侯林彬(即後來客死越南的明“安南都指揮使”)從左翼包抄,在付出慘重傷亡後沖垮孛羅部,朱棣趁機率親兵沖擊馬哈木中軍,更命火器齊射,殊死沖擊加“高科技”,瓦剌終於全線崩潰,明軍乘勝追擊,在土刺河再破瓦剌軍,馬哈木、太平、孛羅3人趁天色已黑分頭逃竄。朱棣本想繼續北進,但隨行的皇長孫朱瞻基勸他“不須窮追”,隨即撤兵。此役令瓦剌傷亡慘重,實力大損。蒙古高原局勢,再次回到“相互牽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