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為朱棣『融資』的夏元吉(第2/3頁)

初建奇功的夏元吉自此得到朱棣榮寵,歸南京後愈加器重,不久後升為戶部尚書,正式擔當“大賬房”。他借此勸諫朱棣廢除“文字獄”,並為朱元璋時代因文招禍的文人們“平反昭雪”。一番開導,終令朱棣下達了“大明朝不因文殺人”的訓誡,一批之前蒙冤幾十年的文人,諸多被封殺的詩文著作,從此重見天日,明朝文化繁榮,百家爭鳴,更從此開始。

夏元吉在永樂時代的最重要作用,是和永樂時代一系列“大功業”緊密相連的:造寶船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南征安南動兵30萬,5次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動兵50萬,經濟花費都是天文數字,對比前朝後世,號稱“豐庶”的隋朝煬帝時代,後人贊為“富宋”的北宋徽宗時代,累積“十大武功”的清乾隆時代,上述的“大動作”僅進行了一兩樣,便招致國庫空虛,苛捐雜稅叢生,百姓負擔激增,以至變亂四起。但永樂時代,雖說難免勞苦百姓,卻終能將這些“大動作”一一完成,個中的奧妙,正在於夏元吉的“理財之能”。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曾贊嘆說:歷朝論理財能者,唯桑弘羊、夏元吉二人也。將之與西漢經濟學家桑弘羊相比,評價可謂甚高。

夏元吉之所以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在於他高人一等的經濟眼光。朱棣的歷次“大動作”中,不斷有人提議用增加賦稅的辦法解決籌款問題,每次夏元吉都堅決反對,他的訣竅,可以概括成一句話:“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庶民,且便商賈。”

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難辦,其內容涉及到“機構精簡”,減少皇室開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費等問題。夏元吉知難而上,永樂四年,借籌措下西洋經費為由,請旨裁減中央到地方閑散衙門200個,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給諸皇子的賞賜,也經其諫勸,每年儉省近三分之一。朝廷禁軍,經其核算淘汰大量老弱殘兵,建成兵少戰力精的“三大營”,這件件事情都是“得罪人”的,曾有人向其賄賂以圖“方便”,夏元吉將眾人的賄賂之物盡數掛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接著流言四起,不斷有人在朱棣面前進讒言,好在朱棣對其信任有加,多次告誡群臣:“構陷夏元吉者,處重罪。”

其他幾條政策同時施行,“平賦役”,增加對富戶階層的稅收,減免貧民階層稅收,並允許鄉民出錢代勞役。“清倉場”,即清理各地倉庫,嚴查貪汙,每遇貪墨要案,他親自核算,屢屢揭穿貪官伎倆。“廣屯種”,招募內地無地鄉民去邊塞耕種落戶。這不是朱元璋時代的“強制遷移”,而是國家出台“優惠”政策,用免稅和經濟補助吸引農民前去落戶,結果九邊各地22年來“戶口增倍”,最早從內地“闖關東”的人,也恰出現在這一時期。而各個政策裏,最關鍵也最難辦的是兩樣——“嚴鹽法”“錢鈔之禁”。

“嚴鹽法”,是對洪武朝時楊思義倡導的“開中法”的再調整。“開中法”自洪武年間實施以來,對鞏固國防,加強邊地防務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永樂時期卻情形大變。自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起,朱棣開始主動出擊,先後5次大規模對蒙古用兵,雖捷報頻傳,但每次出師都在30萬人以上,加上“下西洋”“開運河”“通西域”等大動作同時進行,財用自然捉襟見肘,無奈之下的夏元吉“跳躍性思維”,變“開中法”為“嚴鹽法”,即由每年商人向九邊輸糧換取鹽引,變為商人僅向北征蒙古的“出發地”集中輸送糧食換鹽引,這小小的調整,雖減少了九邊其他邊鎮的收入,卻保證國家可以短時間集中大量錢糧,打好北征之戰。後來遷都北京時,他故伎重演,解決了大明遷都的經濟難題,雖說是“權宜之計”,可畢竟解決了問題。“錢鈔之禁”是朱元璋時代的“歷史遺留問題”。洪武時代,朱元璋發行紙幣,即“洪武寶鈔”,但當時明朝發行紙幣並無“準備金”,導致紙幣貶值,物價飛漲。到永樂時期,雖出台禁令,嚴禁民間金銀交易,但老百姓依然對寶鈔采取抵制態度,具體方法是,每到用寶鈔交易時,就故意哄擡物價,每到用銅錢交易時,便恢復常價,雖時常重懲,卻屢禁不止,以至一度“紙不如銅”。夏元吉反對用強,對症下藥,一方面緊縮銀根,保障寶鈔信譽,另一面讓寶鈔價格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食鹽掛鉤,以維持寶鈔經濟價值。“經濟手段”確實管用,不久後物價漸趨穩定,國家財政日益平穩。

身為“大賬房”,又面臨國家每年“花費如流水”的情景,自然養成了夏元吉“用度謹慎”的特點。每年他“諫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宮廷開支和藩王用度等行為。永樂時代的各式“大活動”,如接待外國使節,修築河道,乃至練兵設防,樣樣用款,但凡是由他負責,皆小心百倍,認真核算,能省則省,為此也時常與兵部、戶部等部門的官員發生爭執,由此得了一個綽號:夏刺頭。所謂“刺頭”,在當時民間方言裏,是“小氣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