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將宋晟(第4/6頁)

亦集乃路的奪取,對明王朝的西北邊防,乃至北部邊防,都有重大的意義。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徐達北伐時,北元王朝正是通過調度亦集乃路的兵馬,從側面夾擊明軍,導致明軍功敗垂成,被迫撤軍,之後的十幾年裏,亦集乃路一直是北元軍隊侵擾明朝邊陲的基地。所以捷報傳來,明朝開國功臣郭英聞訊大贊道:“此乃斷胡擄臂膀之功也。”

宋晟的這一戰功,也在明王朝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喜的朱元璋立刻下旨,召宋晟進京,恢復了他的“都指揮司”一職,接著又升官為“右軍都督”,以“封疆大吏”的身份重新鎮守涼州,從此守護明王朝西北大門的責任,正式落在了宋晟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亦集乃路大捷後,對被俘的18000多名蒙古兵,宋晟采取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僅送其中千余人入南京治罪,其余的皆安置在涼州地區,與漢民相處雜居,其中精壯者更由宋晟挑選編入軍中。這支他精心打造的軍隊,在後世有一個名字——甘涼精騎。後來明王朝平定安南、麓川,乃至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皆有這支軍隊的身影。

肩起西北邊防大任的宋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宋晟再次出手,這次的目標,是明朝打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哈梅裏。哈梅裏,即今日新疆哈密,當時是元朝藩王兀納什裏的封地。比起亦集乃路的那位“吳國公”,這位兀納什裏王爺起先很老實,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王朝曾計劃攻打哈梅裏,哈梅裏聞訊後請降,明王朝遂派使團經哈梅裏,進入西域招撫各部,這也是明王朝建國後第一次進入西域。從此明王朝與西域各部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重開。但兀納什裏貪心不足,竟然數次打劫往來商隊,到洪武二十三年,更是得寸進尺,扣押西域部落向明王朝朝貢的使團。朱元璋聞訊大怒,隨即命令宋晟與陜甘都督劉真合兵,於是年四月攻打哈梅裏。

兀納什裏有恃無恐,也是有原因的。哈梅裏地區地形險要,明軍多為步兵,勞師襲遠,糧草輜重很難接濟上。等到了哈梅裏,恐怕也是強弩之末,只要把地盤守好,拖個三五個月,明軍必會不戰自退。

事情也確實如兀納什裏所料,明朝都督劉真的部隊進軍異常緩慢。但是他卻漏算了一個人——宋晟。

從兀納什裏嚴防死守開始,宋晟就知道他打的什麽算盤,而宋晟的對策還是一樣——直搗黃龍。當年蒙古軍瘋狂進攻的時候,就敢直搗亦集乃路,這次對手收縮防守了,照樣要直搗哈梅裏。

這次難度卻比上次大得多,路遠,糧草供給都是問題,地形險要,兵力不易展開。宋晟縝密布置,先是詳細考察地形,找到了一條進軍的小路,然後頒下軍令,每個士兵多帶5日的幹糧,連日急行軍。這支奇襲部隊出發了,從涼州到哈梅裏,急行軍上千裏,從小路穿過蒙古軍的防區,僅用兩日就抵達了哈梅裏城下。黎明時分,當哈梅裏城頭士兵向外眺望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看到了城外黑壓壓的,正摩拳擦掌的數萬明軍。

此時的宋晟,也深知孤軍深入,後援不濟,如果不能盡快攻克堅城,等待這支奇襲部隊的,也許就是全軍覆沒的滅頂之災,所以抓緊時間拿下敵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宋晟的選擇卻是:不打!

雖然不打,但樣子還是要裝的。明軍列陣於城下,全軍戰鼓聲,呐喊聲震天,就是不發起進攻。喊了大約有半日,奇跡突然發生了,哈梅裏城發生嘩變,先前牛氣哄哄的兀納什裏倉皇出逃,其子別爾且帖木兒以及官員數十人, 被守城官兵綁了送到明軍面前。鐵壁堅城的哈梅裏,不戰自破。

原來早在進軍之前,宋晟就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情報:兀納什裏的內部並不團結,當地許多百姓和軍官都心向明朝,如果貿然發動進攻,對方肯定會上下一心守城,這仗就難打了,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選擇,他做到了。

在攻克哈梅裏後,宋晟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大軍入城後秋毫無犯,參與反叛的敵人,只抓元兇寬大脅從。當地局勢很快安定下來,隨後趕來的都督劉真繼續率軍追擊,兀納什裏的部下們紛紛投降,先後共有各級官員兩千余人被俘。堵塞明王朝西進道路十余年的哈梅裏,就這樣兵不血刃地被平定。

如果說之前的亦集乃路之戰,是斷掉了北元王朝的臂膀,那麽這場兵不血刃的哈梅裏之戰,不但解除了甘肅地區西北方面的威脅,更打通了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哈梅裏之戰後,西域各部真正見識到了明王朝的兵威,原先與北元王朝勾搭連絡的部落,從此便死心塌地歸附明王朝。史載明王朝從此“威行西域”,誠為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