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將宋晟(第2/6頁)

噩耗傳來,朱元璋痛惜不已,隨即下令全軍撤退,二攻集慶的戰役就此結束。隨後,朱元璋在軍中隆重舉喪,宋家上下自是悲痛萬分,這時朱元璋從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孩子——一家老小都在號啕大哭,唯獨他例外,雖滿臉悲憤,硬是一滴眼淚都沒掉,只是鄭重地在死者的靈前磕了幾個響頭,一字一句,說出了一個錚錚的誓言:

“願殺盡胡虜,雪吾兄之恥也。”

這個孩子,就是年13歲的宋晟。

此情此景,宋家上下,乃至朱元璋諸將,皆是“大異之”。朱元璋也大為感慨,對其父宋朝用道:“汝子少年大志,他日成就必在汝之上也。”不但稱贊,朱元璋更隨即下令,命宋晟承襲其兄“前鋒將軍”的職務,所部軍隊編入鄧愈麾下。就這樣,13歲的宋晟,從將門家中的小兒子,到大軍裏的“娃娃兵”,再到此時的將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說是少年將軍,自然毫不為過。但在當時許多人看來,13歲的娃娃就去統兵打仗,荒唐麽!

宋晟此後的表現,證明這一點兒也不荒唐。

宋國興陣亡兩個月後,少年宋晟就震撼了沙場。當年十一月,鄧愈統兵攻打元廷重鎮徽州。徽州連接長江南北,經濟富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重鎮就要拿下,鄧愈四面包圍,火炮弓弩全用上,硬是啃不下來。關鍵時刻,身為“前鋒將軍”的小宋晟,提出了一個古怪的建議:咱先撤?

鄧愈暈了,朱元璋的催促令一道接一道,打不下徽州,全軍都要法辦,你說撤就撤?

宋晟接著的一句話,讓鄧愈不暈了。

“今敵所以死戰,在於我圍城嚴密,故拼死而戰也。不妨稍卻,待敵松疲之時突襲,且只圍三面,敵必潰也。”

一番話,卻是一個兵法上的重要道理:圍三缺一。

鄧愈恍然大悟:聽你的。

接下來的事情,就完全進入了宋晟預想的軌道:元軍果然懈怠,鄧愈借機發起突襲,獨獨北門一面不攻,原本死戰的元軍一觸即潰。之前血戰一個月無法前進一步的徽州堅城,就此兵不血刃地拿下。也正是這一仗,讓朱元璋麾下的許多人看到了宋晟的實力,就如鄧愈在給朱元璋的奏報裏誇贊的,宋晟“多奇謀,大將之才也”。

從此以後,宋晟開始不斷的“多奇謀”,先是跟著鄧愈打了一堆勝仗,後來宋晟之父宋朝用因生病退休,朱元璋命宋晟接替其父“都督同知”的職務,20出頭的年歲,成了“正軍級”幹部,開始獨當一面。這時是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期,仗越打越大,宋晟先參加了平定張士誠奪取江南的戰役,然後在朱元璋定都南京正式建國後,參加了徐達統兵北伐元王朝的統一北方大戰。比起眾將破陣殺敵,屢建戰功,此時的宋晟,做得更多的是“善後”工作。明軍攻克山東,他奉命留守山東,明軍攻克河南,他再奉命留守河南,接著明軍攻克陜西,他又奉命留守陜西。統一天下這一路,殺敵立功輪不上他,治理地方、清剿殘余的“臟活”,多落在他身上。到了明王朝北逐元廷,統一天下後,宋晟又奉命相繼鎮守大同和陜西,擔任當地的“都指揮使”,並督造山西、陜西的長城建造。比起明朝開國後諸多功臣“封侯拜將”的榮耀,彼時的宋晟雖也是開國功臣,卻因年齡資歷所限,並未得到太多封賞,在明朝軍中,只是個“中層幹部”。

宋晟人生的第二次轉折,發生在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與上一次一樣,這次轉折的開始,依然是一次悲傷。

這個事件是此年的“南京花船案”。事情說來很簡單,就是元宵節時,一幫功臣子弟們湊錢造了一艘大船,在船上奢靡鋪張,沿秦淮河一路吹吹打打好不風光。事情被朱元璋知曉後,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嚴查,凡是上船的官員,皆要嚴懲。而此時調任南京的宋晟,恰恰也在這條船上,毫無例外的被一擼到底,降職到甘肅涼州任衛指揮使。

或許朱元璋自己都沒想到,這次嚴苛的處罰,不但沒有打垮宋晟,相反,卻為他的人生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宋晟後來建功沙場,封侯賜爵,名震天下,正是從此開始。

說對宋晟的處罰嚴苛,不僅僅是因為降職,還因為在當時涼州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經濟落後不說,當地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相互沖突不斷。且涼州位於邊境要沖,此時西北元朝殘余勢力仍在,不時入侵騷擾,常年戰火不斷。窮,遠,戰爭多,這樣的地方說是降職,其實就是發配流放。所以當處罰令下來的時候,宋晟身邊大多數人就一個判斷:這孩子這輩子算完了。

宋晟卻不這麽想,反而樂呵呵地與家人告別,和朋友告別的時候,更是口出豪言:“此去西北,必立不世功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