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烈風”出世,“零戰”退散(第3/3頁)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住友金屬的這種鋁合金,這種新式戰鬥機是根本生產不出來的?”

“是的。”

“這將是劃時代的飛機。”巖崎彌久興奮地看著飛機的設計圖紙,說道,“它的出現,將改變日本的命運。”

“是的!”掘越二郎此時也處在了激動和興奮之中。

“對了,不知道支那現在是否能夠制造這樣的金屬。”巖崎彌久突然象是想起了什麽,自言自語的說道。

“支那人在金屬冶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應該也能夠把鋁合金應用到飛機制造上,不過,據我們了解,支那現在的戰鬥機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鋼管骨架結構和木質機體,只有飛機的外殼采用鋁制,支那人雖然給他們的戰鬥機使用了大功率的發動機,但動力系統的加強改變不了機體沉重的現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的飛機在性能上肯定無法和我們的新飛機相比。”掘越二郎說道。

“我們要力求在每一個方面都全面超越支那人!”巖崎彌久看著圖紙,說道,“你把機體重新設計一下,掘越君,我們的新飛機,不要使用中島的發動機和我們現有的小型‘瑞星’發動機了,要使用大尺寸的大功率新型發動機!”

“好的!沒問題!”掘越二郎斬釘截鐵的說道。

伴隨著二人的談話,日本飛機設計史上嶄新的一頁翻開了,而日本的航空兵戰史乃至後來發生的戰爭,也都走上了另外一條不同於歷史的道路。

中國,北京,城郊。

1938年4月18日這一天,楊朔銘早早來到了集合地點。和往日眾多的護衛不同,這一次他竟然只帶了曦雪等幾位隨行人員,他的眼中閃動著異樣的光芒,表明他很期待這一次的活動。

離集合時間還有10分鐘左右,楊朔銘匆匆的關上了手提箱。在這個箱子裏的都是今年最為緊要的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書。這段日子,是他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候,在他的辦公室,還有差不多1萬多份申請書需要逐一處理。

“瀚之來得早啊!”

楊朔銘轉過頭,看到了剛剛下車向他打招呼的國家科學院院士傅晶博士,不由得微笑著迎了上去。

“今天來的人裏,都是科學界的名宿,我當然要早些了。”

“此行對你來說,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充電之旅。”傅晶不以為然的說道,“現在是你最忙最累的時候,其實不一定非得你親自來。”

“越是這樣,我越應該來。”楊朔銘笑著搖了搖頭,“到你們科研一線感悟一下科研精神,了解科研人員的需求,回來以後,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不是嗎?”

“說的也是。”傅晶笑道,“那你這一次,可得看仔細了。你設計的那些飛機模型,可是要在這裏邊好好‘吹’它一番的。”

兩個人正說著話,其他的人也陸續趕到了,老老少少的約有二十多人,楊朔銘笑著和眾人打著招呼,對於好久不見的巴玉藻、王助等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師的到來,他並沒有感到吃驚。

大家寒暄過後便上了一輛大客車,客車在裝甲車的護衛下,駛過一段蜿蜒的山路,過不多久,眼前的景象便豁然開朗,翠綠的山林間,一座5層高的長條形灰色建築拔地而起。

“我們到了,這就是整個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

聽到陪同的技術人員的介紹,曦雪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眼前的景象與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新建成的立式風洞不算高大,也不顯得很威武,甚至不如北京城裏常見的摩天大樓。

從外表上看,這座建築與普通房屋唯一不同的是,它身上“背”著一根粗大的鐵管。這時那位技術人員象是知道她心裏的想法,笑著對她介紹說:“可不能小瞧了這個鐵家夥,它是產生氣流的主要通道。其實,風洞普通的外表下有著神奇的‘心臟’。只有步入其中,才會發現這片人造‘天空’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成果堆砌而成。”

曦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點了點頭,此時身處眾多科學家之間,她知道,以自己的學識,還是不要輕易說話的好。

過不多久,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這座長條形的灰色建築內。在這裏,楊朔銘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四手相握。

這位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就是中國力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學科院院士王鴻聲先生。而在大家身邊靜臥著的那個鋼鐵身軀,則是王鴻聲研制成功的中國首座可復現高難度飛行條件的超大型激波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