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遊行(第3/3頁)

“我同胞有不忍於奴隸牛馬之苦,極欲奔救之者乎?則開國民大會,露天演說,通電堅持,為今日之要著。至有甘心賣國,肆意通奸者,則最後之對付,手槍炸彈是賴矣!危機一發,幸共圖之!”

“此雖只是字面上的暴力除奸,未見遊行學生準備手槍炸彈。晚清之俠風高揚,暗殺成風,國人斯時記憶猶新。自民國建立以來,政府嚴禁會黨活動,譴責政治暗殺(起碼表面上如此),而北大學生宣言之放言手槍炸彈,與其時之流行無政府主義及共有主義思潮,不無關系。兩份宣言之微妙差別,隱約可見學潮中之不同聲音也。”

“學生之所以集會承天門前,因此處及西側的中央公園,乃民初最為重要之公共活動空間。承天門附近,明清兩代均為禁地。民國肇興,方才對外開放,東西長街頓成通衢。遂不得不亟營公園為都人士女遊息之所。社稷壇位於端門右側,地望清華,景物钜麗,乃於民國三年十月十日開放為公園。民國初年,京城裏文人雅集,往往選擇中央公園;至於大型群眾集會,則非承天門前莫屬。”

“最先至者為高師、匯文兩校,北大因整隊出發時,有教育部代表及軍警長官前來勸阻,理論多時,故到天安門最遲。凡先到者輒歡迎後來者以掌聲,而後來者則應和之以搖旗,步法整齊,儀容嚴肅,西人見者,莫不嘖嘖稱贊。學生遊行並不妨礙治安,故被作為文明社會的表征,得到相當廣泛的同情。”

但此時的記者們也並沒有想到,這一回的學生集會和以前可是大不相同,因為組織者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學校,而是學生們自己。走上街頭的學生,他們的抗議遊行,既指向列強,也指向當局。集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標語,是北大學生在前天晚上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書的“還我主權”四個大字。

在學生們陸續到齊之後,學生領袖們的演講便開始了。

“此時在偌大的承天門廣場上,並沒有擴音設備,演講者站立在方桌之上,雖然慷慨陳辭,但現場中大部分人實際上聽不清演講內容,只是因為有很多標語,加上不時呼口號,知道大致意思。但這已經足夠了,讀過宣言之後,呼過口號,隊伍開始向南、向東、向北移動。”“四學生代表前往美國使館交涉,美使不在,學生遂留下言辭懇切之‘說帖’。其時國人對於美利堅合眾國及其總統威爾遜大有好感,故直率陳詞,請求美公使轉達此意於本國政府,予吾中國以同情之援助。英、法、意諸國使館也有學生代表前往交涉,館員亦答應代為轉呈說帖。至於申請穿越使館區遊行,始終未得到允許。學生之所以欲往東而非向北,顯然是沖僅有一街之隔之日本使館而來。”

“此前步軍統領李長泰勸說學生之言,乃當局最擔心遊行引起國際糾紛。而學生遊行皆尊守法度,未有絲毫過激行動,其愛國又不失理性可見一般。”

“該學生隊伍於午後二時三十分整隊出承天門,折東進東交民巷西口,至美國使館門首,遂被兵隊阻止。該代表等從事交涉,仍未允通行。後即轉北往富貴街,東行過禦河橋,經東長安街南行,經米市大街進石大人胡同,往南小街進大羊宜賓胡同,出東口北行向東。”

“學生欲通過東交民巷往東而行,該處軍警竟然不許通行。學生頗受激刺,不得已折而往北,出王府井大街,經東單牌樓,向趙堂子胡同,入趙家樓曹汝霖之住宅。”

“至於到東交民巷之不讓學生遊行隊伍通過,有中國政府的關照,也有辛醜和約的限制。東交民巷最初為名東江米巷,乃明、清兩代屬於承天門前‘五部六府’範疇。乾嘉年間,乃設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之‘迎賓館’,鴉片戰爭之後,更陸續設立英、俄、德、法等國使館。庚子事變中,西太後縱容甚至慫恿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清廷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辛醜和約,此後,東交民巷即成變相之‘租界’矣。”

“東交民巷一帶,東至崇文大街,西至棋盤街,南至城墻,北至東單頭條,遵照條約,俱劃歸洋人地界,不許華人在附近居住。各國大興工作,修建兵營、使館,洋樓高接雲霄。四面修築炮台以防匪亂,比前時未毀之先雄壯百倍,而我國若許祠堂、衙署、倉庫、民房,俱被占去拆毀矣。傷心何可言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