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遊行

“說的不客氣一點,你曹總長是在走鋼絲撞大運。”章宗祥的聲音透著深深的憂慮,“你既然清楚日本人是算政治帳的,還要借這些錢花,這是在碰僥幸。而且一旦傳到民間,你曹總長賣國賊的名聲,可就再也洗不掉了。”

“賣國賊什麽的名聲,我倒是不在乎,我只想為國家做一點實事,整天喊那些空洞的口號有什麽用?”曹汝霖聽到了窗外隱約傳來的示威呼喊聲,並沒有在意,說道,“日本人雖有圖謀,還得看我們如何利用,段督辦之所以同意借日款,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政府實力,使政府有力量號令全國,防止南北分裂,並可引入日資發展經濟。如能使國家走上正軌,幾年後,必有統一強大之中國出現,斯時以前的那些約定,政府均可以有力量重議,甚至於和各國所訂之條約,凡損及我主權者,也都可以爭回。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段督辦請我出山擔任交通總長,我躊躇再三,還是答應了的原因。”

聽了曹汝霖的解釋,章宗祥和陸宗輿都明白了過來,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但臉上憂慮的神色仍未消失。

“當初孫氏允諾滿蒙歸日本,也是想以此獲得上位之資本,結果最後落得個事敗身死遺臭萬年的下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孫氏當年之舉,不可不為段公戒。”章宗祥說道。

“段公於‘二十一條’交涉期間,一意主戰,本為最堅定之反日派,如今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非但國民訝異,就連我等,也是難以理解的。”陸宗輿嘆息著說道,“段公之才略,比起袁公來,其實還是要差上了一層。”

聽了陸宗輿的評價,曹汝霖和章宗祥想起了故去的袁世凱,也都禁不住嘆息了起來。

作為北洋系的資深官僚,曹章陸三人對袁世凱和段祺瑞的認識,都比較深刻。作為現在北洋系的第一號人物段祺瑞,雖然是優秀的軍事將領,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和領袖,比起他曾經的主公袁世凱來,都要差上一些。但段祺瑞的志向,卻並不比袁世凱小。段祺瑞志向遠大,而且意志堅定,他想要做的事,只要認準了,無人能夠撼動他的意志,而他現在想要做的,就是讓中國在他的手中實現統一和強盛。

袁世凱死於帝制自為,最終的後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而多少年的公論,分裂的中國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若要中國富強起來,就必須實現真正的統一。而段祺瑞在“再造共和”之後,認為國家不但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南北分裂的趨勢反而越來越明顯(在段祺瑞眼裏,楊朔銘已經成了南方最大的軍閥)。段祺瑞苦於自己手中沒有象樣的武力,但如果想要擁有武力,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

當時的北京政府,雖然未必象許多報紙諷刺的那樣,政令不出都門,但在各省基本都不向中央解款的情況下(相比之下,倒是楊朔銘控制的南方各省做得好些,時不時給中央政府一些接濟),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幾條有數的鐵路收入和北京市內崇文門關稅,再就是支付庚子賠款和其它借款的關余和鹽余。這點錢,事實上連維持中央政府和直屬軍隊的日常開支都不夠。而歐洲來援的用於參戰的款項,一直是由外國人經理的,專款專用,截流很少。除了財政和交通兩部,北京政府的其它部門一律欠薪(海軍部之所以倒向楊朔銘,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薪餉的解決也是一個重要緣由)。發行公債,一開始還可以籌到點錢,但到後來卻總是無法歸還本息,最後也就發不動了。盡管如此,但段祺瑞的意志,並沒有因此而動搖。

為了能夠籌到錢,段祺瑞想到了在弘憲帝國覆亡後一直賦閑在家的曹汝霖,便一再請其出山。而曹汝霖此時已經被西原龜三找過了,他了解到了日本政府有意資助段祺瑞統一中國,也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而就答應了段祺瑞的請求。

在和西原龜三接觸多次後,段祺瑞也了解到了寺內正毅的用心,但他仍然同意接受日本方面的資助,正象曹汝霖說的那樣,是想利用日本的財力完成全國的統一。

對於滾滾而來的日元背後的陰謀,段祺瑞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堅定地認為,一旦中國實現統一,變得強大起來之後,剩下的事情,還是“好商量”的。

在後世的人們看來,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自己給自己挖好了陷阱。但在當時而言,持這樣功利主義的政治家不在少數。從康有為到孫中山,都有過出賣國家領土主權換得中國改革強大之資本的設想和行動。段祺瑞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

此時曹章陸三人還在趙家樓曹汝霖私宅內談論,他們全然不知,很快,一場大禍即將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