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英譯本(第2/3頁)

直接加在正文中的內容可以舉論述孔子的一章為例。為了讓不熟悉孔子的西方讀者對這位中國聖人的生平有所了解,蔔德在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的一開頭增加了一段介紹文字:“我們對於中國早期哲學家的生平一般知道得很少,孔子則相對要多一些,這主要得力於《史記》卷47《孔子世家》中的專門記錄。根據這一記錄,我們知道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魯國人,出生地在今天山東省曲阜市附近。他的祖先是宋國(位於魯國西南,在現在河南省)的宗室,移居至魯國是在他曾祖的時候,在魯國他的家族衰落了。孔子和後來幾個世紀中出現的不少哲學家和政治家一樣,都屬於破落貴族階級。Confucius是‘孔夫子’的音譯,意思是孔大師。他的本名是孔丘,字仲尼。……他死於公元前479年,葬在曲阜。他的墓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英文本上冊43頁)

與增添相比,刪節是比較少的,最主要的是馮友蘭的三份序言沒有翻譯。另外第一章《緒論》中介紹哲學的內容和方法的幾節沒有翻譯。“哲學本一西洋名詞”,正如馮友蘭開篇所說,這些內容對西方人來說是常識,就沒有翻譯的必要了。

馮著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大量抄錄原文,馮友蘭說自己這樣做是繼承了中國以往的學術傳統:“中國人所寫此類之書幾皆為選錄式的;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即黃梨洲所著之宋、元、明哲學史;《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即姚鼐、曾國藩所著之中國文學史也。”(《緒論》第十節)這樣寫有它的好處,但也有學者批評馮友蘭“直用原料的地方太多”而線索不清(張蔭麟書評,1931年6月8日《大公報·文學副刊》),作為譯者蔔德倒沒有這樣的感覺,他在前言中寫道:“馮著大量引用原始資料,這使本書不僅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有價值的文獻選編,而且讓這些古老的文本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非常重要,因為關於這些文本的解釋往往是多樣的。譯者盡可能地貼近原文,但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西文的翻譯,但很少原文照錄,而是做了自己的修正,使翻譯更加準確。”

根據蔔德在文中做的注釋和最後列的參考文獻,他參考過多種已有的英文翻譯,例如就四書五經而言,他的主要參考對象是理雅各(James Legge)的五卷本巨譯《中國經典》(The Chinese Clssics):第一卷為《論語》、《大學》和《中庸》(Confus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第二卷為《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第三卷為《尚書》(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第四卷為《詩經》(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第五卷為《春秋左傳》(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其他重要參考文獻包括:翟理斯(H.A.Giles)的《莊子》譯本(Chuang Tzu, 1926)、德效騫(H.H.Dubs)的《荀子》譯本(The Works of Hsuntze, 1928)、魏理(Authur Waley)的《老子》譯本(The Way and Its Power, 1934)、梅貽寶(Y.P.Mei)的《墨子》譯本(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1929)。至於沒有現成譯本可以參考的,如《公孫龍子》、《韓非子》等等,蔔德提供了最早的譯文。

理雅各是蔔德最為敬重,也是在翻譯中借鑒最多的前賢;但仔細對比每一段譯文,就會發現,蔔德都會多多少少做一些修訂。試舉一例。關於人性善,孟子有一段著名的論述,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開始,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公孫醜上》)這段話的理雅各譯文是: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is the principle of benevolence.The feeling of shame and dislike is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The feeling of modesty and complaisance is the principle of propriety.The feeling of approving and disapproving is the principle of knowledge.Men have these four principles just as they have their four limbs.

蔔德的譯文修訂為: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human-heartedness.The feeling of shame and dislike is the beginning of righteousness.The feeling of modesty and yielding is the beginning of propriety.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Man has these four beginnings just as he has his four limbs.

對比兩份譯文,可以看出雖然句式幾乎沒有變化,但幾個關鍵詞的翻譯則差異很大,理雅各將“端”譯成principle,不是十分貼切,蔔德譯成beginning,應該說更好。更重要的是,理雅各把“仁”翻譯成benevolence,用的是一個現有的英文詞,而蔔德則使用了一個新生造的詞human-heartedness。兩者孰優孰劣,很難判定,但蔔德的修改無疑反映了他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