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的英譯《水滸傳》(第2/2頁)

正因為“水滸故事”是逐漸豐富發展的,所以版本情況十分復雜,今知有7種不同回數的版本,而從文字的詳略、描寫的細密來分,又有繁本和簡本之別。賽珍珠選擇七十一回本,並不是因為這是最短的版本,而是她認為七十一回本代表了《水滸》的真精神:“這些章節都是一個人寫的,其他版本中後面的章節是別人增加的,主要是寫他們的失敗和被官府抓住的情形,目的顯然是為了將這部小說從革命文學中剔除出去,並用一個符合統治階級的意思來結束全書。”她認為這樣的版本失去了七十一回本“主題和風格所表現的精神和活力”。(英文本序言第7頁)賽氏的看法無疑是很有見地的,胡適在1920年初建議亞東圖書館出版新式標點符號本古典小說時推薦的也正是七十一回本。

選擇七十一回本固然大有道理,但賽珍珠似乎沒有意識到一個無法回避的尖銳問題:水滸英雄並不是徹底的革命者,正如魯迅所指出的那樣,“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55頁)好漢們奴性的暴露固然主要是在七十一回之後,但七十一回之前並非沒有露出端倪,七十一回並不是好漢們轉變的分水嶺。選擇這個版本可以找到更為堅實的理由:相比後面的章節,這部分情節緊湊、精彩,文筆優美,是精華所在。

賽珍珠對小說中的英雄的理解還有一個偏差。她將英文譯本的題目改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有問題的。魯迅在1933年3月24日致姚克的信中提到賽珍珠的該譯本:“近布克夫人(按即賽珍珠)譯《水滸》,聞頗好。”但對她改換題目表示了不滿:“因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魯迅全集》第12卷,第72頁)賽珍珠在多年以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聲稱當初“不該勉強地答應”出版商的要求而改換題目。但在當時她卻為自己的做法極力辯護:“英文標題不是中文標題的翻譯,它是無法翻譯的,Shui的意思是‘水’,Hu的意思是‘邊緣或邊界’,Chuan對應於英文的‘小說’一詞。將這幾個字並列起來在英文裏幾乎是沒有意義的,至少在我看來,它會導致讀者對本書產生有問題的看法。所以我自以為是地選擇了孔子的一句話作為英文標題,這個題目無論從廣度上還是從含義上都表達了這幫正義的強盜的精神。”(英文本序言第5—6頁)另外,我們還可以為賽珍珠再找一條理由:《水滸》中的人物也多次使用這句話,如原作第二回中陳達和第四回中趙員外。在翻譯《水滸傳》的四年中,賽珍珠試用過的書名有《俠盜》、《義俠》等,出版前沒多久才根據出版商的要求定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題目。

原載《博覽群書》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