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司馬遷的異域知音華茲生與《史記》(第4/4頁)

就三卷的大部分內容來說,華茲生應當視為《史記》最早的英譯者。只有個別篇目前人也曾翻譯過,比如《李斯列傳》。

1938年美國學者蔔德(Derk Bodde)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第一個統一者:從李斯的一生研究秦代》(China's First Unifier:A Study of the Ch'i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Life of Li Ssu),該文以李斯的生平事跡為切入點,從政治、社會、經濟和哲學活動等方面探討了秦朝統一中國的原因。作為美國秦史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文從英文文獻的角度來看,最大的貢獻在於將《史記·李斯列傳》翻譯成了英文,是英語世界最早的全譯文。

學術是在發展的。蔔德之後有華茲生,華茲生之後則有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就在華茲生三卷本出版的第二年,倪豪士領銜的《史記》全譯本第一冊問世了,翻譯工作從1980年代末開始,到目前為止,一共出版了6冊,分別是漢以前的本紀、漢代的本紀、漢以前的世家(上)、漢以前的列傳、漢代的列傳(一)、漢代的列傳(二)。根據計劃,全部出齊將有12冊之巨。倪豪士曾多次表示,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這一名山事業。

對於倪豪士的翻譯小組而言,華茲生的譯本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參考。五十多年前,當華茲生獨自一人開始翻譯時,他能參考的英譯本非常有限,對他幫助最大的是沙畹(Edouard Chavannes)的法譯本(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從1895年到1905年,沙畹用十年功夫將《史記》的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中的十七篇(至《孔子世家》)陸續翻成法文並分五冊出版。沙畹以“信”為最高目標,譯文附加大量的實證性注釋,學術性極強,不僅是他個人的最高成就,也成為西方漢學的標志性成果。

沙畹的五大冊是學術性翻譯的典範,彰顯的是《史記》的史學價值。或許是因為有這樣的典範在前,並且難以超越,華茲生才把文學性和“雅”作為自己的翻譯路向。他把工作重點放在沙畹沒有來得及翻譯的七十列傳,內心深藏的可能是“為往聖繼絕學”的雄心吧。

原載《讀書》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