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孔子研究的開山之作(第2/2頁)

當然,這本書的主要價值還是在學術方面,除了許多個人見解外,顧立雅也十分重視引用中國學者如胡適、錢穆、馮友蘭等人的研究成果;除書面觀點外,還有口頭文獻。1940年代顧立雅邀請董作賓到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學講學,其間經常向董請教,顧立雅在該書中引用了三次與董的口頭交談,董告訴顧,根據他20多年的研究,甲骨文中沒有出現過“道”、“陰”、“陽”、“地”這幾個字,刑罰在商代的使用也不普遍。(中譯本第127、205、206頁)

作為一位美國學者,西方文獻更是他的看家本領。該書的注釋和參考書目都很詳盡,一冊在手,就基本上可以全面了解20世紀上半葉中外學者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上的主要成就和問題。同時該書又開啟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孔子研究的先河,無論是《孔子:即凡而聖》(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1972)、《通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1987),還是《制造儒家》(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1997)、《論語辯》(The Original Analects,1998),它們都無法繞開顧書開創性的研究。

由於該書的重大價值和影響,早在1992年就被譯成中文,2000年修訂再版。此次2014年版是再次修訂版。我的讀書經驗是,如果一本書有兩個譯本,優先看後出的版本,因為一定是後出轉精。多年前我讀該書2000年版時,就深感譯文平實流暢,中文文獻的回譯準確到位,還有不少譯注對原著的文獻和觀點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辨析,對於其中過於“疑古”部分的辨析尤見功力,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專家之手。後來了解到譯者高專誠先生曾出版過多部有關孔子和儒學的專著。現在該書第三版又問世了,比第二版又有不少改善。這對於研究中國思想史和美國漢學史的學者以及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原載2014年5月28日《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