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論》的兩個版本(第3/3頁)

修訂版《中國總論》於1883年10月面世,由初版的23章增加到現在的26章。新增加的三章是:(24)太平天國;(25)第二次鴉片戰爭;(26)最近的事件。這三章近200頁的內容使現實問題在《中國總論》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現代中國的形象在古代中國的背景中更加凸顯出來。原先各章的修改程度不等,有的基本信息未變,有的則重新編寫。開頭關於中國地理情況的幾章則屬於這兩極之間的中間狀態:有修改,也有保留。當初作者對一些地方的描述(比如長城)是來自書本和耳聞,而現在則可以結合實地的考察,因此分量也加重了。例如對於北京的描述從原先的15頁增加到了22頁;在介紹中國教育情況的第九章中還附上了一幅北京貢院的插圖,也是舊版所沒有的。衛三畏對博物學一直比較偏愛,關於這一部分的介紹在舊版中本來就相當充實,現在則更加豐富,從原先的56頁增加到84頁,也增加了插圖。其他章節也都有大小不同的修改。

與多年前屢遭出版商拒絕完全不同的是,新版的推出十分順利,查爾斯·斯克萊布諾家族公司(Charles Scribner's Sons)在推出新版前就大做廣告,予以宣傳。如果說在出版過程中還有什麽問題的話,那就是原版的出版方威利公司認為自己對於修訂版擁有一定的權益,於1881年12月向斯克萊布諾家族公司提出協商,但問題很快就在衛三畏出面澄清的情況下得到了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出現在衛三畏和斯克萊布諾家族公司之間。盡管衛三畏對舊版做了重大的修改,但在“前言”的初稿中,他只是做了輕描淡寫的交代,這自然引起了出版社的不滿,寫信給衛三畏道:“‘前言’這樣寫很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誤解,使他們無法正確了解我們修訂再版這部書的目標和所做的工作。您的大著在近四十年的時間裏一直是這個領域的經典,而您稱之為‘淺見’,這是不恰當的。同樣不恰當的是,您把一些章節說成是‘在篇幅允許的範圍內提供的盡可能準確的信息’,而實際上它們是最為權威的論述。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您的‘前言’幾乎沒有強調增加和修訂部分的重要性,談老的部分太多,而談新的部分太少。”出版商總是很難欣賞和接受作者的虛懷若谷。衛三畏不願意自吹法螺,但也不得不考慮出版方的利益,於是他請兒子衛斐列來修改自己的“前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言就是父子合作的產物。實際上,由於衛三畏晚年身體欠佳,衛斐列在修訂工作中給予父親很大的幫助。修訂《中國總論》是衛三畏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他的生命和活力似乎也與這項工作聯系在了一起。1883年10月,他這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以新的面目問世後,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均急轉直下,於1884年初去世。

《中國總論》一書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學者的視野,莫東寅在1949年出版的《漢學發達史》中就提到過這部著作。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中文譯本(陳俱譯,陳絳校),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該中文版是以1883年的修訂本為底本,所以對原本感興趣的研究者還必須去尋找兩種英文本;從研究出版史和漢學史的角度來說,就尤其有必要找來一讀。

原載2011年6月15日《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