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天道遠(第2/2頁)

與此同時,在趙氏,一場動員大會正在臨漳學宮內召開。

……

“今日,我要給汝等說一件往事。”

臨漳學宮裏,趙無恤目視在場的群僚和士人,朗聲說道:“在魯國昭公十七年的時候,鄭國看管灶神廟的巫祝告訴執政子產,說明年,宋、衛、陳、鄭四國將在同一天發生火災,如果吾等能用瓘斝玉瓚祭祀神靈,鄭國就必然能禳除火災。”

“但子產不信,也沒給他這些東西,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宋、衛、陳、鄭果然都起火了,雖然不是同一天,但鄭人已經對這個巫祝的話信之不疑。那巫祝得意洋洋,又預言,說若是再不用寶器祭祀神明,鄭國還會再次遭災。鄭人都希望子產能遵從,然而子產再度斷然拒絕,汝等知道,他說了句什麽話?”

在場的有許多學宮士人,就算來的時候是一介白丁,在學宮的石渠閣內浸淫數年後,也成了博學之士,當即有人回應道。

“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

“不錯。”趙無恤點了點頭,重復道:“天道悠遠,人道切近,兩不相關。一個看管灶社的小小巫祝哪裏懂得天道?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就算應驗,也只是偶爾說中而已。於是子產沒有給他寶器,鄭國的火患也輕松撲滅,也沒有再遭災。”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鄭國之所以救災成功,並不是因為有神靈來替他們禳除,而是子產在災禍面前,將人力的補救做到了極致。火災發生後,他安排宮人們到大火燒不到的地方,並讓大夫子寬、子上巡視祭祀場所以及鄭國的宗廟,讓管理府庫的官員各自堅守崗位,不得擅離職守。司馬、司寇緊隨火道,奮力撲救,分別管理好他們所征召的徒役,使其不要逃散。之後登記了燒毀的房屋,減免房主的賦稅,並發放木材讓他們重建,尋找有隱患的地區,加以拆除遷移。”

“如此一來,盡管宋、衛、陳、鄭同時起火,但陳國、衛國君主怠於救災,宋國君主將希望寄托於神靈護佑上,都損失慘重,只有鄭國減輕了損失,很快恢復繁榮。子產治國,雖萬機而不失其理,了不起!”

眾人點頭稱是,趙上卿很推崇管仲、子產,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之所以開這麽一場動員會,是為了穩定人心,隨著災情在趙氏領地蔓延,已經有一些地方的淫祠有死灰復燃的態勢,甚至還有心懷不滿的公族,知、範、中行隱藏在民間的余孽宣揚,說之所以遭災,是趙無恤獨擅晉權的罪過。

面對這些流言蜚語,趙無恤可不打算下台還政於晉侯,他發告示,宣布“非百姓有罪,惟小子無良”,若是趙無恤真的有罪,還請上天降罪一人,不要波及百姓。

在做足了姿態後,在內部,他則在對鬼神信奉不強的學宮內召開了這場動員會,公然否認天災與所謂“德行”的關系!

這時候,他就萬分感激子產了,幸好公孫僑已經做足了榜樣,趙無恤不是冒天下大不違的第一人。

最後,無恤目視眾人道:“故,天災與德行無關,吾等豈能不如前人哉!?”

“上卿所言有理。”

看著對他這番話頗為認同的學宮士人們,趙無恤進一步說道:“故而,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他借用後世荀子的話,提出與其一味地迷信上天、屈從於命運,還不如把它當成物來蓄養而控制它,順應它而利用它!

這是趙無恤想要趙氏之吏、士、民都意識到的一點。

天道遠,人道彌,蒙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不應該被動地適應自然,也應該主動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

這是此次救災的宗旨,也是趙無恤希望學宮士人們牢牢記住的事情。

只有抱著這種心態,才能在愚昧和荒莽並存的春秋,開拓出一個偉大的,前所未有的文明來……

於是就在鄰國諸侯卿大夫日夜祭祀鬼神,被動地等待,以期能感動上蒼早降霖雨時,趙氏卻在“人定勝天”的口號下,發動領地群僚,開始積極地組織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