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憶衡陽(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6/67頁)

蔣看完電報後,在上面批了幾個字:“免職,交軍法執行總監部法辦。”

最後,在薛嶽的求情下,吳逸志才沒被法辦,但丟了戰區參謀長一職,參謀處長趙子立取而代之。

現在,趙子立的擔憂是:從河南戰場上出現了敵人的一個坦克師團這件事看,日軍這次進攻非同尋常,第9戰區現兵力不足以抗擊有可能出現的大戰,要立即向軍委會請援。薛嶽顯得很不耐煩。趙子立認為敵人越是在窮途末路時越要小心它。

這話叫薛嶽很不愛聽,覺得趙子立是在給他上課,說:“你職位越高,越是沒膽氣了,還記得武漢會戰的時候嗎?你不是這樣的!在第9戰區,敵寇進攻是常態,但為什麽過去兩年他們沒進攻?前年他們主要打第3戰區,去年一年都在打第6戰區,不能說全賴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威懾,但敵軍膽怯亦是事實。現在雖有風吹草動,但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我軍以不變(指‘天爐戰法’)應萬變,其奈何長沙?”

趙子立說:“形勢種種,似已說明此次非比前三次長沙之戰,第三次會戰敵人大敗在於兵力不足,這次情況怕是不一樣,如果敵人內外線、東西兩翼兵力充足,且又有足夠的預備隊,而我們仍用‘死架子’,那就完全被動了。現在整個戰區只有60個團,以我的意見,還是向軍委會多要些兵力,再把決戰地區由長沙改為衡陽,這樣才安穩。”

趙子立說的“死架子”,亦指“天爐戰法”。

薛嶽聽後直視趙,說:“想要的話你去要吧!”

趙子立由參謀到副參謀處長再到參謀處長直至現在的參謀長,一路晉升,與薛嶽的關系,則是一路下降。正如前面講過的,趙的官越大,薛嶽就越聽不進趙的建議。這樣說吧,當作為一個小參謀的趙提出些作戰想法時,薛嶽能從欣賞的角度去傾聽和接納,但當他成為僅次於自己的戰區二號人物時,薛嶽反而接受不了了。

吵完架,趙子立跟駐湘西的第24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聯系上,叫他把情況跟重慶反饋,後者聯系到侍從室主任林蔚。林當主任的第一處負責軍事,此時也已拿到不少情報,顯示日軍這次進攻確實非同尋常,但怎麽個非同尋常又一時難以斷定。

在一次緊急會議上,軍令部次長兼作戰廳廳長劉斐提出這樣的判斷:日軍可能要進行縱貫南北的作戰,北面打通平漢線,南面打通粵漢路,並可能對廣西桂柳地帶發起進攻。

蔣介石不是不同意日軍似要進行縱貫南北的作戰這一見解,而是不同意其提出的一旦日軍在湖南發起攻勢,應放棄長沙和衡陽而在廣西桂柳進行決戰的計劃,認為那樣太冒險,一旦決戰失敗,日軍會順勢攻入貴州。

白崇禧認同劉斐的意見。

但5月上旬的這個會沒形成一個應戰定案。

到5月14日,劉斐給薛嶽發了份電報:“敵打通平漢路後,必定向粵漢路進攻,企圖打通南北交通線,以增其戰略上之優勢,其發動之期,當在不遠,務須積極準備,勿為敵所乘,以粉碎其企圖。”

薛嶽看完把電報丟在一邊,對出身桂系的劉斐他是向無好感的。

對薛嶽之大意,時任守衛長沙的第4軍第90師的參謀長羅平野有這樣的回憶:“對日本關東軍南下(指第27師團)的消息,則一無所知,因此未向上級請求增加兵力。在作戰指導思想上也有輕敵的想法,認為第四次長沙會戰不過是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的重演,按照過去的打法,可以將敵人擊退,取得同樣的勝利。”

一天後的5月15日晚,軍委會的一紙電報又發到長沙:“現在證實,有大量日軍集結在湘北和鄂南通城、崇陽一線,目前正向南移,占領前線陣地,準備大舉進攻長沙。”與此同時,戰區後續情報也到了。

這時候,薛嶽確定日軍還真要再打長沙了。他連夜召集軍事會議,布置應戰方案,仍決定固守長沙,翻版第三次長沙會戰。卻不知橫山勇不是阿南惟幾,島貫武治用兵更是刁鉆。這一次,第11軍有備而來,為破解“天爐”中綿延的側擊,島貫特意將雙核心第13師團和第3師團用於東路平江到瀏陽一線。

當薛嶽倉促應對時,1944年5月23日,橫山勇帶著他的參謀長中山貞武(1944年初接替小薗江邦雄)和高級作戰參謀島貫武治等幕僚,坐火車,離開了武漢,將戰鬥司令所向嶽陽推進。

5月27日是日俄對馬海戰勝利紀念日。

這一天淩晨5點,依據島貫武治的作戰計劃,左路湘東的第13師團和第3師團率先發動進攻,其線路是由平江,而瀏陽;中路第68和第116師團則在黃昏時強渡新墻河,直下汨羅江、撈刀河;入夜後,右路第34師團針谷支隊才在海軍協助下橫渡洞庭湖,向汨羅江口突進;西面最外翼的第40師團在午夜出發,負責牽制第6戰區的部隊和護住友軍右側背,配合這個師團作戰的是第116師團一部及另外兩個獨立混成旅團,他們沿湘江西岸前進,路線是:沅江、益陽、寧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