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憶衡陽(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5/67頁)

在武漢第11軍司令部,高級作戰參謀島貫武治開始劃火柴。

他制訂下的湘桂作戰分三部分:第一階段,以長沙、衡陽為主的湖南作戰;第二階段,以桂林、柳州為主的廣西作戰;第三階段,以粵贛線南段為主的韶關作戰以及摧毀江西遂川和贛州機場的作戰。東京大本擔心部隊不夠用,除前面提到的從關東軍抽出來的第27師團外,還將參與河南段作戰的長野祐一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4期,島根縣人)第37師團,以及四個新編旅團、一個坦克聯隊和4個炮兵大隊並入第11軍。

這樣的話,投入湘桂作戰的日軍就達到了10個師團:山本三男第3師團、赤鹿理第13師團、落合甚九郎第27師團、伴健雄第34師團、長野祐一郎第37師團、青木成一第40師團、毛利末廣第58師團、船引正之第64師團、佐久間為人第68師團、巖永汪第116師團,又以第13和第3師團為雙核心。按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爭全史》裏的說法:“第3、第13師團是從昭和12年(1937年)上海戰役以來,作戰經驗豐富的老練部隊,是第11軍的核心力量,在對華作戰中,被認為是最精銳的部隊。”

但是,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日本人進行地境如此漫長的作戰,就真的有把握嗎?

第11軍裏的一些老參謀最擔心的是第一戰就受挫長沙。島貫武治是個例外。他的擔心在於取下長沙之後的事,也就是向衡陽進軍途中中國軍隊從東西兩面的側擊。他研究過前幾次長沙會戰,發現日軍三分之二的傷亡來源於側擊。因此,制訂作戰計劃時,島貫把重兵放在兩翼尤其把第3師團和第13師團放在左翼即東路。在島貫看來,長沙陷落前,薛嶽將會以東路部隊為主進行側擊;長沙陷落後,第9戰區余部又勢必會在這一線集結和向南轉進。

就薛嶽的戰術,島貫對橫山勇說:“應對辦法很簡單。薛嶽的戰法,核心是反包圍。要想從容扼其咽喉,就必須斬斷手腳。此戰我軍必取長沙,但卻先要攻占東西兩要點,東面必然是瀏陽,西面則是寧鄉。此兩地是中國軍隊調動兵力的軸線。拿下此二城,中國軍必亂,長沙為我所有,也就是一兩天的事了。”

因為中美混合空軍掌握著制空權,日軍只能更多地利用夜晚行軍,為此決定在5月下旬發動攻勢,這是從利用月光的角度考慮的(由此可見1944年日軍之窘迫)。

由於這次是第11軍傾巢出動,所以畑俊六把總參謀長松井太久郎留在南京,自己帶著高級作戰參謀天野正一、高級兵站參謀辻政信(辻參與指揮進攻馬來亞半島之戰後,回陸軍大學當了一陣老師,隨後到的這個位子,後調往緬甸出任第33軍作戰主任參謀,參與指揮緬北滇西的密支那會戰和龍陵會戰)離開南京,在武漢設立了派遣軍前進指揮所,直接負責第11軍的後方補給和兵站事務。

在5月的火光下,橫山勇擡起頭,看到薛嶽的臉,但後者卻不想看他。

自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到現在1944年春,日軍已兩年多沒對第9戰區發動攻勢,薛嶽著實認為把鬼子打怕了,以至於在疲沓中輕敵了。

河南開打時,薛嶽的判斷是,日軍只在中原局部采取行動而已。

在太平洋上的日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這兩個戰場,對日軍來說,有聯系,但聯系還真是沒薛嶽想象的那麽大),他們難有力量再大舉進攻長沙。所以,對戰區情報部門反映的湘北和鄂南日軍的異動,薛嶽沒有重視起來。隨後,重慶軍委會亦提醒薛嶽日軍有向鄂南集結部隊的跡象。薛對的觀點是:即使日軍發起進攻,也是重演第三次長沙會戰而已。

進入5月中,1943年底取代吳逸志晉升為戰區參謀長的趙子立愈發擔憂。

吳逸志是怎麽去職的呢?1943年的時候,太平洋戰爭進入白熱化,吳逸志心血來潮,寫了個“論亞洲戰場的重要性”的文章,並草擬了個如何加強亞洲作戰的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軍隊在閩浙沿海地區開辟新戰場,向印緬戰場增加兵力,並向太平洋地區投入五到十個師的精銳部隊,協助美軍跟日軍作戰。寫完後,上報重慶軍委會。蔣介石看完後,也覺得他確實是心血來潮,但還是鼓勵了一下。其他軍政要人看完後,也都順嘴誇了幾句。吳逸志就很興奮。他恰好有個襟兄弟在外交部上班,於是就叫那個親戚想法把他的計劃直接轉給美國總統羅斯福。該方案還真就到了羅斯福手裏,羅斯福還真就給吳逸志回了信,說會叫參謀部門研究研究,還對吳進行了表揚。吳逸志大喜,立即把這件事電告蔣介石,覺得一定能夠得到嘉獎,卻忘記這是自己的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