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長城上的希望之門(第3/11頁)

奧德麗·王(Audrey Wang)寫過《中國文物:藝術市場導論》(2012年出版)一書,對商業迷宮般的中國藝術市場進行了極好的概述。她是一位藝術顧問,長期居住新加坡,曾在香港從事過八年的藝術品拍賣工作。據王女士講,隨著清王朝的滅亡,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成為中國藝術收藏的全盛期。那時,“大量中國文物,宮廷、民間以及考古文物,潮水般地湧入藝術市場”。從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直到1949年毛澤東取得勝利,再到他1976年逝世(當時,擁有、繼承和交換文物均屬非法),中國的藝術市場一蹶不振。在那幾十年裏,倫敦和紐約統治了國際藝術市場。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經濟的崛起,上述所有情況都開始改變。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陶瓷、藝術品,開始現身香港荷裏活道的時髦古董店。那時,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在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公司的帶領下,“宮廷”標簽很快變成了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法寶。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本土拍賣企業在北京、上海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中國大陸的藝術市場煥然一新,茁壯成長。其中包括中國嘉德(目前中國大陸最廣受尊敬的拍賣公司)、保利國際拍賣公司(如今已成為一家有全球影響力的拍賣企業)。跑道已經準備就緒,中國在新世紀就要騰飛。王女士總結道:“20世紀90年代期間,中國文物商店或拍賣行的買家,主要是外國人或來自香港的古董商、收藏家。2000年標志著中國收藏家、博物館真正開始征購藝術品。而中國文物,也開始回流祖國。目前,來自中國的收藏家和古董商,已成為世界各地中國藝術拍賣會上的統治力量。”同時,中國的現代藝術品,也已成為全球市場令人期待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收藏家、古董商數量成倍增加,競買人在藝術品方面的投入也水漲船高。買家之一是總部位於倫敦的“美術基金”。2009年,該基金的報告稱,它出售財產的平均回報率是34%。最近,它又設立了中國藝術品投資組合基金,根據基金經理對其資產評估,該基金獲得了13%的收益。如王女士記述,目前,類似基金在中國層出不窮,其中包括西陵集團、中國民生銀行、諾亞財富管理公司、泰瑞藝術基金、上海天物館藝術基金等。關於中國藝術作為長期投資的功與過,王女士引用了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經歷,那是所能找到的主要藝術基金的唯一案例。1974年,該基金指定用4000萬英鎊(3%的股份)購買藝術品。“該基金持有那些藏品幾乎長達二十年。”她寫道,“1989年,該基金賣掉了所持有的中國文物,創下了一個銷售紀錄,包括一尊唐代陶馬,以374萬英鎊賣給了一位日本古董商。此例雖然有明顯的例外性,但通過這個簡單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品,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從長遠看確實能夠掙錢,但是短期行為未必如此。”

然而,有一句世界通曉的拉丁語老話:caveat emptor。翻譯成漢語,便是“買者自慎”。目前火爆拍賣會的競買號牌上,應謹慎地貼上那句套話。打個比方,你著迷於一件清代琺瑯彩瓷瓶,據說它獨一無二,有官窯款,估價為10萬至15萬美元。但是,它是真品嗎?是被盜文物嗎?有合法身份嗎?它引發的激烈競標,是否屬於拍賣行私下安排的自吹自擂?在拍賣行業內部,那種做法被稱為“假拍”。

因此,2014年4月,當一件明代瓷器拍出創紀錄的3630萬美元時,真是讓人大吃一驚。那件瓷器在香港拍賣,被描述為“雞缸杯”。如《華爾街日報》報道:“長期以來,雞缸杯一直深受中國富人的喜愛。中國的古典文獻,對那種小型瓷器有過記載,稱貴族和帝王為得到一個雞缸杯,不惜一擲千金。”香港拍賣的雞缸杯,為一個瑞士家族擁有,是已知現存19件雞缸杯中的一件。據說,除了4件在外國人手中,其他所有雞缸杯都被博物館收藏。那麽,究竟是什麽,把雞缸杯的價格捧上了天?

雞缸杯的買家,是中國理財家劉益謙。2013年,他的資產估計為9億美元,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人士排名中位列第200位。劉益謙從未上過大學。起初,他在上海打工,屬於白手起家。在財富積累過程中,他不但成了一名幹勁十足的收藏家,目前還在一家私人博物館(門票9美元)展示自己的珍藏。“我沒有某個專門的領域,”他對《紐約時報》的戴維·巴爾博紮和喬娜·凱賽爾說:“只要是中國的東西,我都收藏。”然而,劉益謙的熱情,在高價購買雞缸杯時,卻在無意間引發了一場暴風雨。劉益謙用運通百夫長卡為雞缸杯付款,刷了24次(因此贏得了4.22億積分)。拿到雞缸杯後,他把那件小瓷器用來品茶。劉益謙此舉的形象傳遍互聯網,招來了劈頭蓋臉的憤怒炮火,指責他褻瀆了一件國寶,表明他還是一個鄉下人。“就這麽一件小事,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劉益謙為自己辯護說,“乾隆皇帝用過它。現在,我也用過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