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龍門石窟之殤(第2/9頁)

此時,盧芹齋粉墨登場。他是經營龍門石窟雕像的最重要的古董商,與美國博物館研究員和亞洲藝術收藏家保持著長期互利關系。王伊悠曾撰寫過有關盧芹齋的論文,在接受《金融時代》報采訪時,她說,盧芹齋經營模式的基礎,“是美國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邏輯,即將中國的古代文物供給有錢有勢的現代美國人消費”。從那方面講,盧芹齋扮演的角色,是為其歐美客戶服務的“外來中國仆人”。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盧芹齋是西方掠奪中國藝術的主犯。盧芹齋原名盧煥文(被一位法國博物館研究員簡稱為C.T.Loo),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城外一個默默無聞的生產絲綢的小村子盧家兜。他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是一位鴉片癮君子,母親後來自殺身亡。如《盧芹齋傳》作者傑拉爾丁·蘿拉所細述:1902年,盧芹齋作為廚師乘船前往巴黎。在那裏,他與中國駐法國使團的商務參贊張靜江攜手,成立了“運通”公司,合作開展商業經營活動。除了從事茶葉和絲綢貿易,該公司也經營中國文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他們用其經營盈利資助了孫中山的國民軍。那是他們最精明的投資,雖然從1913年起,民國政府已經開始限制文物出口,但他們仍然得以利用國民黨的影響力出口文物,其中許多屬於清代宮廷收藏。

盧芹齋愛上了經營帽子店的法國女子奧爾佳,但她更願意與資助自己生意的保護人繼續交往。因此,盧芹齋與其15歲的女兒成婚,生育了4個女兒。盧芹齋擅長交際舞,是一位美食家——曾經擁有塞納河左岸的一家中國餐廳,也是一位藝術鑒賞家。盧芹齋的事業始於經營古董,在巴黎第九區的泰特布大街開辦了一家小畫廊。起初,他只從歐洲進貨。然而,到了1911年,他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從而有可能獲得一些重要文物,許多東西源於宮廷。

經營初期,盧芹齋向歐洲收藏家出售瓷器,比如帕西瓦爾·大衛德爵士。今天,大衛德爵士的卓越藏品已經入藏大英博物館。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盧芹齋擴展了經營範圍,以便向有錢的美國人兜售,如老約翰·洛克菲勒、查爾斯·朗·弗利爾、格倫威爾·溫思羅普、阿爾伯特·皮爾斯伯裏,以及尤金和艾格尼絲·邁耶。當時,中國在努力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放棄了佛教。而像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阿比·洛克菲勒及其妹妹露西·奧爾德裏奇之類的美國人,對佛教的興趣卻與日俱增。因此,盧芹齋為自己不斷增長的佛教雕塑藏品找到了客戶。他把自己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美國,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一家畫廊。

1926年,盧芹齋邁出了大膽創新的一步。他對位於巴黎庫爾塞勒路的一棟19世紀聯排別墅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一座中國佛塔式的5層紅色建築,在其四周鑲嵌了漆板。那裏位於巴黎第八區,交通便利,附近有賽努奇博物館,以及正成為巴黎富裕收藏家聚居之地的蒙索公園。盧芹齋在那裏“養成了不向每位訪客展示最好東西的習慣”。德國收藏家愛德華·馮·德·海特說:“他的一些中國文物深藏地下室,只向那些他認為真正理解中國藝術的人展示。”最終,盧芹齋成了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藝術古董商。勞倫斯·史克曼研究員給盧芹齋起個綽號,稱其是“東方藝術古董商中的杜維恩”。杜維恩是經營歐洲古典繪畫傑作的最著名商販。最終,盧芹齋也與約瑟夫·杜維恩爵士一樣,成為爭議不斷的人物。

一些重要藝術史家對盧芹齋經營的東西進行了研究、記錄,隨後出版了圖錄,組織舉辦了展覽。在1940年圖錄前言中,盧芹齋回憶起自己最初與佛教雕塑的接觸:

我記得那是1909年的春天。一天,我去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拜見阿登尼·德查克館長。當時,我與他並不相識。談話期間,他讓我看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尊石雕頭像。它精美之至,立刻喚醒了我的一個願望:在中國藝術經營中開辟一條新戰線……我隨即把那尊石質頭像的照片寄給了我在中國的合夥人,並很快收到了回信。合夥人告訴我,他的一個買家正擔任法國古董商馬塞爾·冰先生的翻譯在西安旅行。當他們與一位當地古董商交談時,冰先生踢到了自己所坐桌子下面的一塊硬物,那正是我們為之感興趣的石質頭像。冰先生用10塊大洋把它買下,最後賣給了布魯塞爾的斯托克萊收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