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第4/6頁)

很久以前,穆公不小心丟了一匹好馬,結果被住在城郊外的野人抓住吃掉了。參加這場盛宴,分著吃掉馬肉的一共有三百多人。也不知道那匹馬有多大,居然能供三百多人吃?

負責追查此事的官吏是個厲害角色,居然把三百多人一個不落地全部抓回來,要對他們依法處刑。這時秦穆公說話了,各位知道他說什麽嗎?他說:“君子怎麽能因為畜生去殺害人呢?我聽說吃了好馬的肉如果不喝酒,對人的身體有害。”於是秦穆公不但釋放了這三百多個野人,還送他們酒喝。

後來這三百多個野人聽說秦國要跟晉國作戰,都來請求跟隨穆公參戰。等穆公被晉軍包圍,生命垂危之際,三百多人立刻沖上前去,人人“推鋒爭死”。什麽叫“推鋒爭死”?前面有兵器,他們不但不害怕,還爭先恐後地向前沖,希望為穆公去死。為什麽他們如此悍不畏死?就為了回報當年吃了穆公的馬肉,穆公不但沒有怪罪他們,還把他們全部赦免的恩德。

這場戰爭如此峰回路轉,聽起來覺得傳奇,但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其實各位讀先秦兩漢的書,常常會發現古代的中國人和今天很不一樣,他們往往把恥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古人會覺得我受你的恩德不回報,就是我的恥辱,所以我無論如何都要報恩,甚至不惜拿我的命去拼。先秦兩漢有許多人都如此,這就是時代風氣。

請問各位,秦穆公做了一件好事,做好事真的就沒有好報嗎?

歷史學不講空話,每個道理都需要有實際的驗證。我從來沒有說過,做好事必能得到好報,但至少在穆公這個例子上,就不能說做好事一定沒有好報。其實人生在世,有的時候你給人家恩德,你真不知道在什麽時候會收到善意的回報。這種東西無法量化計算,也未必馬上就能看到,可是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太多太多了。

如果真要找出一個道理來,從歷史來看,做好事是否有好報,必須要看你做好事的對象究竟是誰,這也就是知人。同樣的事,讓某些人來做就是佳話,而讓某些人來做就會變成一場笑話。為什麽?不過是人不一樣罷了。所以做事前必先知人,對壞人做好事,就必須承擔可能恩將仇報的風險;而對好人做好事,縱使沒有回報也大概不會有害處。

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於是穆公把晉君給抓了回來,他特地齋戒,然後對外宣稱,要把晉君給殺了用來祭祀上帝。這一件事傳揚出去就不得了了,周天子聽說後,立刻派人來求情,說:“晉跟我都是姬姓的國家。”言下之意便是,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宗親被秦國殺掉,希望秦國能夠赦免晉君。

而秦穆公的夫人,也來為兄弟求情。各位還記得吧?穆公的夫人是從晉國娶回來的公主,也就是夷吾的姐姐。她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披麻赤腳,也就是打扮成服喪之人來見穆公說:“如果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救,我以後還有什麽臉再繼續做你的夫人?”

如果你是秦穆公,好不容易抓到仇人。但外有周王,內有夫人,面對他們的請求,請問你會怎麽做?

秦穆公決定聽周王和夫人的話,放了夷吾。

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

穆公說:“我自以為得到晉君是大功,結果現在居然驚動天子來求情,還造成了夫人的憂慮。”於是他和晉君立下盟誓後,便放了夷吾回國。

各位認為,秦穆公這件事做得如何?

其實熟悉世事人情的朋友們,應該都能猜到,穆公這麽做是必然的。他怎麽可能真的殺掉晉君?就算要殺,立刻解決便是,又何必到處公告?

第一,秦穆公如果一時頭腦發熱,真的把晉君給殺了,接下來問題就大了。晉國是大國,殺了一個夷吾還會有別人即位,新繼位者勢必要為夷吾報仇,這是晉國的國仇,這是面子問題,他們一定要報仇,你秦國從此便要惹來更大的外患。

第二,天下姬姓的國家有那麽多,你殺了夷吾,物傷其類,這不是得罪了天下所有姬姓之國嗎?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招致天下之敵,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會做出這種選擇。

但問題是,晉君已經抓來了,總不能無故把他放了。否則別人還以為是秦國怕了晉國,這樣只會更糟。怎麽辦呢?不用擔心,聰明的人永遠會給自己找好台階下,“天子為請,夫人是憂”正是秦穆公下台的台階。既給了天子面子,又重新讓晉人喚起“秦晉之好”的聯姻感情,姬姓之國聽到了更會誇獎秦穆公識大體,這豈不是面面俱到。更何況,還有實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