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第3/6頁)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史記•秦本紀》為什麽要記兩個齊國人死掉的事情?這又關秦國什麽事?因為本紀體所記載的必然是天下的大事,管仲、隰朋雖是齊國的臣子,但卻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這兩個人活著足以撼動天下,死後足以讓天下的局勢為之改變,這種人才有資格叫作歷史人物,所以《史記•秦本紀》一定要大書特書。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饑而伐之。

就在這一年,晉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於是夷吾向秦國求援,希望秦國拿糧食出來幫助他們。

丕豹聽到晉國發生饑荒,立刻勸說穆公不但要拒絕援助,還要趁火打劫,派兵進攻晉國。各位看到這裏就知道,丕豹心中根本沒有晉國百姓的死活,我前面罵丕豹絕對沒罵錯,他就是個晉奸!

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裏奚,奚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裏奚、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兼聽則明,穆公也要問問其他大臣。公孫支說:“饑荒跟豐收是常常輪替的事情,還是應該給晉國糧食。”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今天晉國發生饑荒,你拒絕幫忙,萬一以後我們秦國發生饑荒,那又怎麽辦呢?其他國家還會來幫我們嗎?

百裏奚說得更清楚:“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得罪你的是國君夷吾,你真的不給晉國糧食,難道能餓死夷吾嗎?自古以來只聽說有先餓死老百姓的,難道聽說過有先餓死當官的嗎?連官都餓不死,何況是君主?你拒絕援助,最後餓死的只有晉國的老百姓,他們又有什麽罪?

於是穆公決定聽百裏奚、公孫支的話,將秦國的糧食拿去援助晉國。秦國到底援助了多少糧食呢?後面這兩句話,形容得多麽生動,用船和車運輸糧食的隊伍,從秦都雍城一路連綿不斷排到晉都絳城。各位就看看這個運輸的隊伍有多麽長,那裏面運載了數量多麽驚人的糧食。

請問各位,秦穆公做了一件好事,做好事真的就會有好報嗎?

十四年,秦饑,請粟於晉。

後來果然被公孫支這個烏鴉嘴說中了,過了兩年,這次就輪到秦國發生大饑荒了。這次換成秦國向晉國請求幫助,希望晉國能拿出糧食來援助他們。

各位猜猜看,晉國君臣會怎麽回答?

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饑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

晉君立刻召開會議,他的臣子虢射建議:“這是大好機會,應該趁秦國饑荒時派兵進攻,可以獲得大功。”這種趁火打劫的建議,夷吾居然立刻就答應了。真是有什麽君主,就有什麽臣子,晉國君臣個個想的都是乘人之危,都是一群什麽貨色?他們所思所言,跟丕豹有什麽兩樣?夷吾、虢射,全是一群恩將仇報的小人。

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

第二年晉國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穆公非常悲憤,他沒想到當初的善念,如今會帶來這樣的結果。於是穆公任命丕豹為將軍,同時親自率軍迎戰。

這場戰爭的經過極為傳奇,就像後來的淝水之戰一樣,如果寫在小說裏面,大家絕對會以為作者胡扯,但卻是發生過的史實。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

九月壬戌這一天,兩軍在韓地會戰。會戰開始,晉君就一馬當先,棄主力部隊於不顧,率領了前鋒精銳部隊進攻,殺到最前線去跟秦軍爭利。結果到了前線,發現情況不對,可能會陷入秦軍包圍,只好立刻撤退。

但就在撤回的時候,晉君騎的馬陷進了泥裏。看到晉君的馬不能動,穆公覺得有機可乘,立刻率領軍隊沖上前去,要把夷吾給抓回來。結果沒抓到夷吾,反而陷入晉軍包圍之中。晉軍攻擊穆公,穆公當場受傷,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候。

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就在眼看著秦國就要完了的時候,突然有三百個悍不畏死的野人殺出來,居然打破了晉軍的重重包圍。更神奇的是,他們不但解救了穆公,還把夷吾給抓了回來。各位看這場戰爭是不是極富傳奇,穆公莫名其妙就贏了,夷吾莫名其妙就輸了。

這三百個扭轉戰局的野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