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第6/6頁)

各位不妨想想,重耳都知道的事,穆公會不知道嗎?秦國又不是沒有其他的公主,為什麽穆公一定要這麽做?

試問,重耳是第一個被秦國送回扶植的晉國國君嗎?當然不是,前面不是還有一個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夷吾嗎?如果你是秦穆公,你會不提防著重蹈覆轍嗎?怎麽樣才能避免這種事呢?

如果把這位公主嫁給重耳,那麽重耳和圉間就有了奪妻之恨。中國人向來視殺父之仇和奪妻之恨為不共戴天之仇,這樣一來重耳就沒有了退路,一定得幫秦國殺掉圉才行。重耳殺了圉,就必然會引起擁護圉的晉國臣子們的疑懼,在這種情況下,重耳就只能更依賴秦國的幫助。這個辦法,在後來的中國就叫“投名狀”。

而且按《國語》的記載,秦穆公特別重視這位嫁給圉的公主,因為她才華出眾。按秦穆公原本的打算,把這個女兒嫁給圉,將來她就是晉國王後,生下的外孫就會是晉國下一任的國君。還有什麽人會比女兒跟外孫更親秦國呢?但穆公沒料到,圉居然會拋下他們不管就跑了。

而且從穆公迎接重耳這件事,就知道秦國接下來必然要進攻晉國。進攻晉國若能成功,這個女兒還是能夠當上晉國國君的夫人,只是人選從圉變成重耳而已。

重耳不知道穆公的打算嗎?他當然知道,問題是他有選擇的余地嗎?所以他的臣子子余就勸重耳說:“你今天要求人,不論人家提出什麽要求,你能不答應嗎?不答應的話,人家會為你出力嗎?”另一位臣子子犯說得更直接:“你將來連圉的國家都要奪取,何況只是妻子?一切聽秦國的就是了。”

於是重耳只好同意這樁婚事,穆公因此大喜。各位注意《史記》這裏的用詞,不是“厚遇之”,不是“禮厚遇之”,而是“益禮厚遇之”。你就可以看出,穆公因此對重耳已經完全放心,這就是“投名狀”的好處。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秦國在第二年就派兵把重耳送回晉國,重耳如願當上了晉國國君,這就是鼎鼎大名列於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根據《國語》記載,晉文公即位後第二天,就立刻把圉給殺了,圉也就是史書上的晉懷公。然後再把秦國公主迎接回來當正室夫人,穆公一石二鳥的計策,到此完全實現。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曾相信,當某個人是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時候,那個人將來就一定會毫無保留地聽自己的話。秦穆公對晉文公打的也是這個算盤,但事情真的會像秦穆公想的這樣發展嗎?

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