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過招(第2/5頁)

劉備激動了,他伸出大拇指:高!實在是高!……可我現在擔心,江東會不會派人來呢?他們要不來人,我們總不能腆著臉上吧……

諸葛亮閉上眼睛,不再說一句話。因為該說的都已經說完了,至於來不來人,在他看來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就像太陽明天照常升起一樣,諸葛亮以為,那不是假設,而是事實。

他現在需要的,就是等待和養精蓄銳。

魯肅表情沉痛地來了,來吊喪。

劉備不知道在魯肅表情沉痛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麽,但是諸葛亮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歡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沉痛。當年孫策亡時,襄陽未曾遣人去吊喪,因為江東與劉家有殺父之仇,不通慶吊之禮。現如今,形勢比人強,孫權強壓殺父之仇不報,差魯肅前來吊喪,只能說明一點——別有用心。

諸葛亮歡迎這樣的別有用心。他對劉備說,魯肅到了以後,若問起曹操的動靜,主公只推不知道就可以了,如果魯肅再三問起,主公只說去問諸葛亮好了。一切由我來安排。

諸葛亮果然料事如神。因為魯肅對曹操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但是諸葛亮卻對此半遮半掩,讓魯肅愈發的好奇。這個世界似乎就是這樣,隱秘的東西才是值錢的,沒有秘密的東西則毫無價值。諸葛亮深知這一點。

接下來,他愈發地雲山霧罩,跟魯肅透露了一個新秘密。諸葛亮說:“使君(劉備)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將往投之。”這讓魯肅覺得自己統戰的目的沒有達到,內心隱隱感到不安了——劉備不能走,劉備走了,他怎麽回江東交代?

魯肅開始有傾向性地發表意見。他一方面詆毀吳臣的氣度,說他糧少兵微,自不能保,怎能容人;另一方面猛誇孫權的有容乃大——“孫將軍虎踞六郡,兵精糧足,又極敬賢禮士,江表英雄,多歸附之。今為君計。莫若遣心腹往結東吳,以共圖大事。”

呵呵,諸葛亮要的就是這最後一句話——被人請上門去,而不是自己求上門去。的確,兩種上門的價值大不相同,前者是尊貴的,有價值的,可以待價而沽的;後者則是卑微的,不可以討價還價的。

當然,為了把戲做足,諸葛亮繼續忸怩作態,說:“劉使君與孫將軍自來無舊,恐虛費詞說。且別無心腹之人可使。”這裏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因為劉備與孫權不熟,所以沒有強烈的投靠意識,而“使君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將往投之。”表達的是熟人好辦事的意思,諸葛亮似乎是向魯肅透露,去孫權處目前不是劉備的首選行動;二是真去江東的話沒有心腹之人可使。這裏面又有兩層意思,其一還是不熟,不好辦事;二是老兄你看著辦吧,如果你真需要我們去,這個穿針引線的人還是要解決的……

魯肅聽出了諸葛亮的意思。為了把事情做成,他立刻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穿針引線的人好說,一是先生之兄諸葛瑾,現在是江東參謀,每天都盼望著與先生相見呢。另外就是我魯肅,願與公同見孫將軍,共議大事,共議大事啊。

諸葛亮至此長噓一口氣,覺得自己可以有尊嚴地上門了。

劉備卻不讓諸葛亮走。他的表情是依依不舍、肝腸寸斷的。起碼在魯肅看來是這樣。劉備對魯肅說,諸葛亮是我老師,頃刻不可相離,怎麽可以去江東呢?我可不希望他成為第二個徐庶!

劉備的話讓魯肅愈發覺出諸葛亮的珍貴。這樣的珍貴在他看來就是孫劉聯盟的珍貴。所以接下來,魯肅的重要任務就是做劉備的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後者放諸葛亮去江東。

諸葛亮心裏暗叫一聲好,劉備劉大哥這戲演得,妙。一個不放,一個力爭,他諸葛亮的價值就被烘雲托月了。魯肅如果回江東將諸葛亮得來不易的情形一匯報,那劉備在聯盟中的位置就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缺一不可的了。

劉備也果然知戲、入戲,對魯肅的再三請求只是不理不睬。魯肅一臉焦灼,無可奈何。這個老實人到此時要哭的心都有了。諸葛亮看戲演得差不多了,再演就過了,就對劉備如是說道:“事急矣,請奉命一行。”劉備這才老大不情願地放行,讓諸葛亮跟著魯肅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面見孫權,見機完成孫劉結盟共抗曹操之大計。

獵手與獵物

鴉雀無聲。鴉雀無聲的不僅是空氣,還有人心。

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都很沉重。這是沉重的柴桑。這是沉重的會議。沒有人說話——孫權和他的百官們。

原因是出現了一封信。一封改變歷史進程的信,此刻拿在了孫權手上。

是曹操來信。信是這樣寫的:“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