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個無神論者的意外死亡

孫靜卻認為,報仇,對一個男人來說,不是永恒的主題。

永恒的主題應是成就霸業。

孫靜是孫堅的弟弟,很多年來,他的表情都是憂郁的。

一般來說,一個表情憂郁的男人,不是可以幹大事的男人,但孫靜不是。

因為孫靜的憂郁表情並非優柔寡斷的代名詞,而是深謀遠慮和靜水深流的代名詞。

因為深謀遠慮,才不慷慨激昂;因為靜水深流,才會淡定自如,面呈憂色。說到底,孫靜是為他哥哥而憂。孫靜以為“江東方稍寧,(孫堅)以一小恨而起重兵”,一股兇兆已是撲面而來。

不錯,報仇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但是比報仇更有快感的事則是——成就霸業。

成就霸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就霸業者最需要的素質不是進攻,而是忍耐。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霸業。

所以孫靜希望哥哥能忍。

孫堅卻認為,一個“忍”字當頭的男人不是好男人。

傳國玉璽是怎麽來的?不是忍來的。

董卓的霸業是怎麽來的?也不是忍來的。

這樣的一個時代,必須殺伐決斷,甚至驕橫跋扈,才能震懾天下和擁有天下。現在傳國玉璽已經到手,但是天下還沒到手,如果“忍”字當頭,天下何時才能到手呢?

所以他無限悲憫地看一眼弟弟,覺得他到底不如自己。

膽略。

還有見識。

孫堅出發了。

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發了。

陪伴在他身邊的,是他時刻不離左右的傳國玉璽。

還有他的勃勃野心。

當然另一樣他不願意見到的東西也陪伴在他身邊。

孫靜的一聲嘆息。

兄弟倆的分歧就此產生。

很多天後孫靜才明白過來,這竟是致命的分歧,因為哥哥孫堅再也回不來了。

其實,孫堅出征的最初跡象還是一片向好。

在樊城江邊,孫堅甚至導演了“草船借箭”之孫堅版。這幾乎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三日之內,駐防樊城的劉表部將黃祖悲涼地發現,自己手下的十萬支箭被孫堅巧妙地“借”走。而在若幹年後,孔明版的“草船借箭”才正式開演,可謂拾人牙慧。

沒了箭的黃祖只得跑了。他領著殘兵敗將從樊城跑到鄧城,又從鄧城退守漢江,非常狼狽,而孫堅則一路凱歌,那神情,像極了一個英雄的所作所為。

英雄的神話隨後還在繼續。當黃祖已無招架之功時,劉表讓自告奮勇的蔡瑁出來迎敵。襄陽城外,蔡瑁與程普的大戰最後以其失敗而告終。這樣的失敗毫無疑問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孫堅和劉表都明白,戰爭已進入了拐點,如果沒有意外發生,劉表該領著他的部下舉白旗了。

意外,卻在此時悄悄地發生了。

仔細追究起來,意外的發生還是有預兆的。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預兆,即便看到,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以為那是預兆。

這應當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了。

只是這一回,不以為然的那個人是孫堅。當時,行軍隊伍中一把中軍帥字旗被狂風吹斷在他面前。這是很少見的一種現象,一般來說,要將粗壯的帥字旗吹斷,風的速度絕不是一般的快。

奇怪的是,當時的風並不大。

更奇怪的是,其他的旗都沒斷,斷的只是那把中軍帥字旗。

更奇怪的是,那把中軍帥字旗沒有斷在他人面前,只斷在孫堅面前。

孫堅卻不以為然。

以為然的是緊跟在孫堅身後的韓當。在韓當眼裏,倒在地上的不是什麽斷裂的旗幟,而是躊躇滿志的孫堅。

因為他相信二者之間的聯系。韓當建議孫堅班師,以尊重天意。

孫堅沒有班師——他以一個無神論者的決絕與豪邁藐視“天意”的存在,從而放棄了挽救自己性命的最後一次機會——幾天之後,孫堅以一種很難看的方式死於劉表部將呂公的伏擊圈內,死時年僅三十七歲。

孫堅死後,沒有人將他的死和呂公的軍事才能聯系在一起。因為敵我雙方都堅信,孫堅是陰溝裏翻船,天意使然,要不然就沒法解釋黃祖與蔡瑁的一敗再敗。

但是,陰溝裏翻船也是翻船,更何況這次翻船死人的是大名鼎鼎的孫堅,這讓劉表深深地松了口氣。如釋重負的劉表大方地表示,為了重新獲得被孫軍活捉的黃祖,他願意以孫堅的屍首去交換。如此一來,戰爭結束,雙方皆大歡喜。

這樣的一個“讓世界充滿愛”的提議,毫無疑問得到了交戰雙方高層的普遍認可。

但是,有一個人卻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