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文字大雜燴

日語是一種表音文字,只要認識相應假名的讀音,就可以正確讀出來。我們舉個例子,看看下面這句話(稍後再翻譯):

知日は中國國內唯一の日本を全面的に紹介するマスコミ業者であり、NO.1ベストセラーの知日月刊誌は大ヒットです。

日語中,有簡體漢字、繁體漢字、還有很多個奇怪的字符。有的彎彎曲曲像蚯蚓,比如“の”和“です”;有的分明就是中文的偏旁部首,比如“コ”、“ッ”和“ト”,是不是很獨特?再加上數字和字母,簡直就是一鍋粥,而且是內容豐富的八寶粥。要理解日語,我們先來說說這鍋粥裏到底都有什麽吧。

上面那句話中,那些蚯蚓文字叫“平假名”,偏旁部首叫“片假名”,它們都是假名。之所以叫假名,是因為實際上是有真名存在的,那所謂的真名又是什麽呢?這就要從漢字傳入日本的時候說起了。

很久之前,日本列島上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人們可以相互交流但是沒辦法記錄話語和事件,很多故事和傳說也都是口口相傳。後來,大約在中國的秦漢時期,漢字經由朝鮮傳入了日本,日本列島上的貴族們第一次接觸到了可以記錄事情的工具,但還面對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中國傳入的“神器”和日本本來的語言並不統一,無論是讀音還是寫法。怎麽辦呢?古代的日本人沒有辦法,只能先好好學習中文。掌握了中文的意思和語法,也學會了寫法,在需要記錄的時候使用中文,平時生活中還用日語交流,這就是人們想出來的折中辦法。漢字剛剛進入日本時,漢字和日語還沒有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是各管一攤兒。

但說和寫不統一畢竟很不方便,於是一些日本人開始想辦法用漢字來表示日語了。就像有人剛剛開始學英語時,會用“古德毛寧”給英語“Good morning”注音一樣,日本人也開始用漢字給日語注音,這就是最早的假名,叫“萬葉假名”。《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詩歌集,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因為日本人用漢字寫成了這本詩歌集,這些文字也就被叫作“萬葉假名”。

後來,就和中國人字寫得多了就越來越潦草、筆畫越來越少、簡單的字就一筆帶過一樣,日本人也是越寫越偷懶,終於把原來方方正正的漢字寫成了狂草和偏旁部首,之後假名就誕生了。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具體看看日本人是怎麽偷懶的。比如假名“の”,就是日文中的“的”,表示從屬關系,與之對應的漢字是“乃”。看看,是不是和“の”有點兒像?“の”是平假名,跟它對應的片假名是“ノ”,這不就是“乃”的部首嗎?日本人就是這樣偷工減料地“山寨”出了自己的文字。

那這些文字又為什麽叫“假名”呢?把這兩個字拆開來就明白了。“假”就是“借”的意思;而“名”就是一個符號,所以“假名”就是“借來的符號”。與之相對,原來從中國傳入的“真神器”漢字,其實就是“真名”。但是,“山寨”產品畢竟是“山寨”,還是和“神器”有相當的差距。假名和漢字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假名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個有相對固定用法的符號,但是每個漢字都有自身的意義。

說完了假名的誕生,再來說說前面提到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有其演變及流派,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到楷書。古代的日本人寫字也各有風格,曾經出現了很多派系,讓人很難辨識。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些年後,終於出現了寫法統一的趨勢,並且最終形成了兩個流派,就是平假名和片假名。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平假名平滑柔順,看起來溫柔婉約,充滿了女性氣質;而片假名棱角分明,比較剛強,展現了男性的剛毅之美。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發明者分別是宮女和和尚。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和貴族要處理很多事務,所以有很多宮女在旁邊幫忙幹活兒。比如,天皇聽了匯報之後做出決定,一般就讓宮女記下來,很多皇家的歷史和文件也是由宮女抄錄的。所以,古代日本皇宮裏有專門的女官,她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寫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日系草書風格,這就是平假名。皇宮裏高雅的女官,寫出的字自然溫柔可愛。而和尚們就是另一種情況了,他們要學習佛法就少不了抄寫佛經,後來拿漢字的偏旁部首代替一個字,漸漸地在佛學圈裏通用起來,他們寫出的字當然陽剛。女官是皇宮裏的人,佛教盛行時和尚也很受人尊敬,這兩類人都屬於上流社會,他們的書法受到人們的追捧,時間長了就普及並且固定了下來,平假名和片假名於是就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