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神道和佛教到底有哪些不同

對於現在的很多日本年輕人來說,神道和佛教有許多易混淆的概念。這一節我們不妨拿這兩大宗教做個比較。

之前的章節中提到過,神道中並沒有教典,能夠成為神道的信仰依據的是合稱為“記紀”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以及日本各地的民間故事。相比之下,佛教的經書就多得多了。在日本編撰完成的最大部頭的經書是《大正藏》(全稱為《大正新修大藏經》),當中收錄了3493部經典,足足有13520卷。

神社和寺院分別是神道和佛教中遠離世俗的清凈之地。神社的入口處是標志性的鳥居,在很多旅遊地圖上神社都是以鳥居的形狀來標示的;寺院的入口處是山門,也就是寺院正面的樓門,進入山門之後便是佛的國度。分辨神社和寺院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建築的屋頂:神社中神殿的屋頂大多是茅草,寺院則是清一色的瓦片。

神社和寺院裏分別供奉什麽呢?神道在最開始崇拜的是山、石、樹林這些自然物,到了後來被鏡或劍一類易於保管和移動的人造物取代。在神道裏,鏡被看作能映照世間萬物的神物。但不管是自然物還是人造物都只是神的宿主,並不代表神本身,而且基本上都不可以直接進行參拜。佛教也經歷了相似的轉變過程。在最開始,人們把舍利子供奉在塔裏進行參拜。舍利子是佛祖的遺骨在火化後產生的結晶。到了後來,佛像就漸漸取代舍利子,成為主流的供奉對象。佛像剛開始流行那會兒還只限於釋迦牟尼的佛像,後來如來佛祖、觀世音、明王等也加入佛像的隊伍。

運營神社和寺院的分別是神職人員和僧人,具體職能卻有著細微的差別。神職人員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在維持神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參拜活動中會代替人們誦讀祝詞、進行祭祀。各個神社中最有威信的神職叫作宮司,相當於整個神社的CEO(首席執行官)。目前全日本大概有8萬家神社,神職人員總數在2萬人左右,所以會出現一位神職運營好幾家神社的情況。相比之下,僧人更像是佛之國度的導遊,負責引領遊客誦經。要成為僧人首先必須出家修行,受到各宗派認可之後就能皈依門下,獲得正式身份。另外,從指定大學的佛學系畢業之後也能成為正式的僧人。現在全日本約有31萬僧人、7萬多個寺院,基本上每個寺院至少配有一名僧人。

接下來看看兩種宗教中的忌諱。神道裏最忌諱的是在參道的正中央行走,這是因為參道是神明往返於神域和人間的通道。另外,神社裏不能點火、抽煙、吃東西、發出過大的聲響,也不能帶寵物進來。而佛教裏有一個著名的“五戒”,也就是說皈依佛教的人必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都算是佛教中的道德標準。

最後再來比較一下二者的神話背景。神道的世界觀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裏就專門來看一下佛教的神話。

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誕生了一名叫作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他一出生就能走路,他在地上走了七步,隨後右手指向天、左手指向地,口中念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便是後來被稱為佛祖、釋迦牟尼的佛教創始人。

年輕的悉達多文武雙全,過著優越的生活,但由於天資聰穎,常常為人生難題而苦惱。他長大後娶了三個妻子,還有了幾個可愛的孩子。這在別人眼裏或許是一帆風順的人生,悉達多卻不這麽認為,他最終在29歲時毅然決定出家。這個決定與他在皇宮的東、南、西、北四個門的見聞有很大的關系。

悉達多在東門遇見了一位貧窮的老人,在南門遇到了一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在西門又看到了一個送葬中的死人。這樣的遭遇讓悉達多不禁感嘆人生一世面對老、病、死的痛苦。之後,他在北門遇見了一位看上去十分滿足的修行者。這位修行者告訴他,只有出家才是解脫的出路。於是,悉達多果斷拋棄了富貴的生活,只身一人離開了皇宮。

一天,悉達多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拜訪了兩位大師。他們建議悉達多拋棄煩惱和執念,以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在經過刻苦的修行後,悉達多終於修到了二人所提到的境界,卻還是不滿足。他想要破除迷惘,悟得真理。隨後,悉達多來到尼連禪河附近的森林裏,6年間節食修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卻還是沒有悟到真理。

這個時候,他聽到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琵琶的弦若是繃得太緊就容易斷,調得太松則發不出好的音。”悉達多這才意識到了自己之前走極端的行為是多麽愚蠢,不偏不倚的“中道”才是自己應該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