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神道的用法

“神道”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日本書紀》中。為了和當時盛行的“佛法”區分開來,朝廷選用了漢語中的“神”和“道”來對應“佛”和“法”。當然,神道在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只是祭祀神明對於古代的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所以連一個用來表達其意思的古典日語都沒有被造出來。同時,也正是因為神道是一個自由甚至可以說是隨意的宗教,在日本歷史上的很多階段,神道都被當作一種政治工具,統治者們會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圖來定義它。

7世紀初,聖德太子提出了“國家祭祀”的概念。在這之前,大和朝廷和地方豪族祭拜各自的神,互不幹涉。但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朝廷采用了兩個政策:一是前面提到的神話體系的建立,二是把皇室的祭祀推廣成全國性的祭祀。不過管制並不是十分嚴格,地方豪族仍然可以同時祭拜以前的神。

平安時代,武士階級取代了地方豪族,成為日本社會最有力的支配者。由於當時的鐮倉幕府很看重祭神的傳統,武士們在各自的領地裏建立起了包括八幡宮在內的大量神社,全國的大部分神社幾乎都在武士的保護下繁榮發展了起來。但到了戰國時代,由於天下大亂,很多領地裏的神社都失去了一直以來看守的武士,這對於接管了這片領地的大名來說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位於偏僻農村的小神社可以讓當地的農民代替武士們來繼續運營,但那些歷史悠久的大神社就不行了。大名最後采取的辦法是把剩下的所有神社都收歸自己的管制之下,但一個人不可能去祭祀多個神社,於是大名就把那些因為領地失陷而到處流浪的武士聘為神社的管理人員,這便是最早的神職人員了。

室町時代後期,京都的吉田神社裏一個叫吉田兼俱的人開創了吉田神道的流派,把“神佛習合”造成的佛教和神道一高一低的地位反轉了過來。也就是說,吉田神道認為神道是比佛教高一等的宗教。這種思想在後來得到了德川幕府的認可,一時之間,吉田家成了全國神職的指導者。

另一個在德川幕府時期發生的大事件就是朱子學的盛行。朱子學是中國南宋思想家朱熹創立的儒家流派,當時受幕府保護的神社和寺院為了支持武家統治,選取了朱子學中的學問和思想來為武家護航。很快,朱子學滲入了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同時,朱子學的學者們開始嘗試把神道納入朱子學的體系裏面,用朱子學的手法對神道進行了全面的解釋。

到了17世紀末,為了對抗成為德川幕府思想支配工具的朱子學,另一股思想開始萌芽了,那就是“國學”,這是指在中國的各種思想進入日本之前就存在於日本社會的思想觀念。國學學者們提倡棄讀《論語》這樣的儒教經典,而是把日本本土的《古事記》當作經典來研究。有的學者主張把包括朱子學在內的這些外來影響消除,還原出最原始的神道思想。有的幹脆對佛教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批判,認為這個外來宗教和日本自古以來的精神不合。

國學的研究者們最終精煉出的兩個觀點就是“皇國尊嚴論”和“日本本源論”。前者把天皇看作最尊貴的存在,後者則認為日本是世界各國中最偉大的國家;前者可以簡化為“尊皇”,後者可以理解成“攘夷”——這不就是“尊皇攘夷”嘛。這兩個觀點也的確在明治維新時期成了“尊皇攘夷”運動的思想來源。

國學中“尊皇攘夷”的思想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日本迎來了德川幕府的倒台和明治維新的開始。但明治政府對國學中的觀點持保留意見,雖然借著“尊皇攘夷”運動成立了新政權,卻並不打算實行國學中所提到的日本古代的天皇親政。他們在政府機構中起用了很多了解外國學問的人,利用歐美先進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除此之外,明治政府也做了不少順應民意的舉措,神佛分離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從平安時代開始的“神佛習合”讓神道和佛教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有的神社在神的面前念經,有的僧人還會在神社舉辦神道的儀式。“神佛分離令”(即“神佛判然令”)發布之後,日本民間很快掀起了廢佛毀釋的運動,就是燒毀寺院、佛經、佛像等一系列行動。在這期間,全日本大概有一半的寺院遭到破壞而變成了廢寺。

1871年,明治政府宣告“神社必須舉辦國家祭祀”。之後各種相關政策陸續頒布,神道就這樣一步步走上了國家宗教的神壇。這時期,全日本的神社都依照縣社、鄉社、村社等序列進行統一管理,神職人員的工作內容被限定為只能舉辦祭祀,不可以私自布道。所有的神社都為國家舉辦祭祀活動,指導國民尊敬天皇、端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