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居官所在有聲

紹定五年(1232年),宋慈四十六歲出任福建長汀知縣。長汀一帶食用的閩鹽由福州經閩江溯流航運,路遙途艱,常逾年始至,鹽價奇貴,加上官吏克扣斤兩從中漁利,民怨很大,往往釀成激變,成為“致盜之源”。宋慈改運鹽路線,使之從廣東潮州運來,往返只需三個月,又令以平價出售,廣受百姓贊譽。這是宋慈任知縣時確切的益民之舉。

又過兩年,金朝被南宋和蒙古聯軍滅亡。之後僅一年,一二三五年初,蒙古鐵騎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更危急關頭。劉克莊曾以詩描述道:“國勢危如卵,北風吹面急。”

這個時期,那些預感到南宋不敵強蒙的官員,非但不用心於救國難,反而加緊聚斂錢財,腐敗滋長,加劇了人民的苦難。宋慈則越發傾力於勤政救危。歷史上每遇亂世,總有這樣兩類官員。我漸漸看到,無論辛棄疾或宋慈,他們出類拔萃,很大程度上也因亂世、國難和民間疾苦,迫使他們愈加優秀。

嘉熙元年(1237年),宋慈五十一歲出任福建邵武軍(今福建邵武市)通判。通判之職,並非專事聽訟斷獄。宋代通判之職,為宋太祖創設,通判由皇帝委派,輔佐郡政,職位次於知州,但握有監察官吏並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號稱監州。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須有通判一同署名才能生效,所以通判握有連署州府公事的實權,凡兵民、糧運、賦役、獄訟聽斷等皆可裁決。一句話: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宋慈在福建邵武軍任通判一年,劉克莊以“攝郡有遺愛”評價他。

何謂“有遺愛”?在古語中,遺愛指有仁愛德行留給世人的意思。如《左傳》載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去世,孔子聽說後哭泣道:“古之遺愛也!”意為:子產是具有上古仁愛遺風的人啊!《漢書》有“沒世遺愛,民有余思”之句,講的是有仁愛德行留下被人民思念。宋慈在邵武軍通判任上做了什麽,劉克莊沒有寫,但第二年宋慈做的一件事,劉克莊記述較詳。

這年浙右大饑荒。南宋正與蒙軍作戰,前方亟需糧草,後方鬧糧荒,這是很危急的事情。丞相李宗勉奉詔南巡內地糧賦,宋慈應李宗勉問,指出造成糧荒的原因不只由於天災,更在當地強宗豪門囤積居奇加劇了災難,如此下去極易釀成民變。

如何解決?國庫存糧要應軍需不能擅動。宋慈提出以當地富人存糧濟糶災民。辦法是:“析人戶為五等,上者半濟半糶,次糶而不濟,次濟糶俱免,次受半濟,下者全濟之,米從官給。”

這是說,把所有民戶分為五等,最富的令其拿出存糧一半救濟災民,一半以平價出售;二等的不必承擔救濟,只拿出糧食以平價出售;三等的自己管自己;四等的自己解決一半口糧,另一半以平價購買;五等的完全接受救濟。這件事由政府統一辦理,百姓根據戶籍與政府發生關系,而不直接同富人接觸。

按劉克莊記述,宋慈這年“通判南轅劍州不就”,受李宗勉丞相舉拔,任“諸軍料院”。這“諸軍料院”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官員。那麽,宋慈有沒有任過南劍州通判?

這年,宋慈被朝廷任命為南劍州通判,沒有疑問。掌管糧運、賦稅之事,本是通判職責之一,宋慈受前來巡查糧賦的李宗勉丞相詢問,也是合乎常規的。那麽,宋慈是到南劍州任通判之後,因李宗勉的舉薦而被改任“諸軍料院”,還是尚未上任就被舉拔為“諸軍料院”,後世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看法。

但是,對宋慈主張的“濟糶法”並付諸實施,看法是一致的。且都認同:宋慈還力主推行了“蠲免半租”,以鼓勵和扶持發展生產。宋慈因有功而升任司農丞,知贛州。

從這件事已能見出,宋慈的執政能力出類拔萃;然而比能力更重要的仍然是他那顆“為民”之心,即心志所向,傾力為之。嘉靖《建陽縣志》裏稱宋慈“居官所在有聲”,正是傾力為之留下的聲音。究其原因,更深遠的要追溯到宋慈學過的“五經”。在中國四部全書“經史子集”裏,“經”居於引領地位。朱熹選定加以集注的“四書”,後世甚至放在“五經”之前,具引領誦讀“五經”的地位,稱“四書五經”。一一八二年,朱熹五十二歲時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集注合刊,宋慈青少年時期在家鄉即已誦讀。

四書五經是教育青年學子要關心民瘼、報效社稷的書。《孟子》裏更明確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體現在宋慈後來任法官的實踐中,就是“以民命為重”。還應該說,這種為官的品質並非宋慈獨有,也不是罕見。聽聽這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