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持不同政見者運動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國際背景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是在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和“解凍”背景下出現的,不過,在赫魯曉夫統治時期,“持不同政見者”只是一種社會思潮,並沒有成為一種運動,參加者基本上局限於某些個別的人。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也就是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持不同政見者”運動逐漸成形,它幾經起伏,成為勃列日涅夫任期內蘇聯政治和文化精神生活領域引人注目的重要現象。為什麽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出現了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它產生的根源和社會基礎等問題成為研究者爭論的內容。有人強調其歷史原因:“說到持不同政見者,必須說的是,前蘇聯的持不同政見現象的獨特之處有其一定的傳統與根源。”[29]也有人認為:“蘇聯經濟的衰退現象,蘇共遠非熱愛和平的外交政策,以及受到自上而下控制的科學與文化的停滯,這一切反映在社會意識中,乃是政治解凍年代出現諸如持不同政見運動這樣的獨特社會現象的根源。”[30]當然,也有的人特別強調西方敵對勢力的煽動和支持是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延續不斷的重要原因。實際上,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是蘇聯政治經濟和文化體制幾十年來積弊沉澱,各種矛盾和紛爭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引起的。同時,亦是蘇聯共產黨強化意識形態控制,黨內外民主制度遭到破壞,政治思想工作僵化教條,不允許任何不同於政府的聲音存在,人民沒有切實和通暢的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造成的。正如雅科夫列夫所講的那樣:“不同政見者最初的想法和意圖非常簡單,無非是想比較深刻地研究一下占統治地位的理論原理,分析一下現實生活中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作出某些可以付諸實踐的建議。”[31]當然,也與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政治體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持不同政見者的活動留下了一定的空間有關。

(一)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的參加者主要是知識分子,俄羅斯知識分子固有的歷史傳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激勵其不斷地去探索真理、公正、民主和自由,直面權勢,批評和質疑占統治地位官方意識形態和現存的社會政治制度。“知識分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詞在俄國有著與西方不盡相同的特定內涵。在俄羅斯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僅是指那些封閉於書齋和學院象牙塔內,專心研究學問的學者和專家,而更偏重於精神性,即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追求社會正義,獻身革命事業,關心民眾,作為公理和正義及弱勢群體與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是面對艱難險阻也要向大眾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見解,是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典型的精神特征。“俄國知識分子信仰的標志則是民眾的幸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服務於這一目標對於他們來說是人的最高的、總體上說是唯一的義務……這種情感存在於俄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之中。”[32]

在俄國歷史上,知識分子向來以道德純潔、理想崇高和富於犧牲精神而著稱。同時,他們多具有“經世”的作風,總認為知識是實現社會正義、公道和自由的手段。被別爾嘉耶夫譽為俄羅斯知識分子始祖的拉吉舍夫就表現出如此的特征,他不僅同情苦難深重的人民,號召有識之士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農奴制度。同時,他還主張良心和美德至高無上,認為履行美德不應受到任何阻礙。“假使法律或國君或世界上某一個政權慫恿你違背真理,破壞美德,你要堅定不移地維護美德。嘲笑不要怕,折磨不要怕,病痛不要怕,坐牢不要怕。連死也不要怕。你的心要像驚濤駭浪中的中流砥柱一樣堅定。你的迫害者的狂暴終將為你的堅定所粉碎;如果他們處死你,侮辱你,那你將千秋萬代活在高尚人們的心中。”[33]拉吉舍夫的可貴之處不在於獨創的新穎思想,而在於他對現實主義、自由和改變社會不公正的不懈追求。他的思想影響了俄羅斯幾代人。

俄羅斯知識分子酷愛真理,許多人都是滿懷激情的“真理追求者”,然而,他們追求的真理(Правда)概念也有特定含義,它不僅僅是純理論認識上的真理(Истина),而且包含了“公正、正義、合乎道德”的意義。俄羅斯知識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真理,一方面是對世界所做的理論解釋和說明,而另一方面要使“社會公正、自由、民眾幸福”成為生命的真諦,使生命變得聖潔。斯拉夫派是這樣,西方派亦是如此,雙方都是理想主義者。正如赫爾岑所講的那樣:“我們有同樣的愛,只是方式不一樣……我們像伊阿諾斯或雙頭鷹,朝著不同的方向,但跳動的心臟卻是一個”,即都在為社會公正、自由和人道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