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戰後發展核武器的全民總動員(第8/14頁)

盡管第11設計院和參與原子彈研制的所有部門和人員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於原子彈的研究和設計工作量極大、研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比預料的多、原子彈零部件的生產不能及時完成、為第11設計院選派科技人員的工作滯後、第11設計院的必要設施和場地不能如期交付使用等多種原因,蘇聯部長會議於1946年6月21日批準執行的原子彈研制計劃未能如期完成。有鑒於此,1948年2月8日,斯大林簽字批準了蘇聯部長會議第234-98cс/оп號《關於蘇聯科學院第二實驗室第11設計院工作計劃》的決議,對1946年6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1286-525cc號決議中規定的原子彈研制期限做出了新的調整,即:РДС-1的研制在1949年3月1日前完成並交付試驗,РДС-2的研制在1949年12月1日前完成並交付試驗。然而,由於817綜合廠和813綜合廠不能及時提供鈈裝料和濃縮鈾,РДС-1直到1949年8月才得以交付試驗,而РДС-2則更推遲到了1951年。[93]

第一顆原子彈試驗

蘇聯在緊鑼密鼓地研制原子彈的同時便已開始為原子彈試驗做準備,積極籌建原子彈試驗場,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決議。1946年11月14日,蘇聯部長會議第2493-1045cc/оп號《關於籌建蘇聯部長會議第一管理總局采礦場的措施》的決議規定,采納第一管理總局的建議,修建РДС系列原子彈專用試驗場。為保密起見,試驗場將使用“第一管理總局采礦場”這一名稱。決議規定,試驗場的設計任務由第一管理總局下屬的國家特種工程設計院承擔,執行蘇聯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提出的總體設計方案,裝備部、電氣工業部、武裝力量部、國家光學研究所、全蘇電工研究所、空軍研究所等部門和機構承擔總體設計方案中相關的任務。[94]1947年4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通過第1092-313cc/оп號《采礦場(905工程)問題》的決議,將試驗場的代碼“905工程”改為“310工程”,由工程兵承擔試驗場的工程建設任務,1948年第一季度完成包括試驗場、機場、住房、安全保衛設施等在內的施工裝配任務,財政部向工程預支建設費用1500萬盧布。任命工程兵少將М.И.切爾內赫為“采礦場”建設施工負責人,炮兵中將П.М.羅紮諾維奇為“采礦場”場長,蘇聯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的М.А.薩多夫斯基為科技負責人。[95]1947年6月19日,蘇聯部長會議又在一天內接連出台兩個決議。第2141-563cc/оп號《905工程問題》的決議確定了“905工程”的施工地點為謝米巴拉金斯克以西170公裏處的額爾齊斯地區,占地半徑為10公裏。[96]第2142-564cc/оп號決議《采礦場問題》則明確了原子彈試驗的主要目的:①測定裂變物質的有效系數,檢驗原子彈構造的合理性;②測定核爆炸的破壞能力。[97]

試驗場原址為蘇聯武裝力量部(後為蘇聯國防部)的2號靶場,地處哈薩克斯坦幹旱的草原地帶,三面環山。建成後的試驗場分為14個區域,包括防禦和物理測試區、民用建築和設施區、地上和地下軍用建築和設施區、生物區等,用於進行觀察、測試及實驗。物理測試區安裝的記錄儀器達200多種,鋪設的電纜長560公裏,都配有專用供電設備和自動控制裝置。民用建築和設施區建有各種磚結構和木結構建築,還有鐵路和橋梁以及深度分別為10米、20米和30米的仿地鐵坑道。軍用建築和設施區有戰壕、堡壘以及飛機、大炮、坦克、槍支等輕重武器裝備。生物區的各類動物數量達1500多只(頭)。試驗場中央建有一座33米高的金屬塔,上面安裝了電控客貨起重機,用於運送原子彈和人員。金屬塔附近修建了一個組裝車間,原子彈的最後組裝將在這裏進行。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試驗場的基本建設投資為1.85億盧布(按1945年價格計算)。[98]1949年4月22日,蘇聯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謝苗諾夫向貝利亞提交了書面報告,表示化學物理研究所已經做好了原子彈爆炸測定的準備工作。[99]1949年8月5日,以別爾烏辛為首的試驗場驗收委員會向貝利亞提交了書面報告,表示試驗場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可以進行原子彈試驗。[100]

此時,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也已接近尾聲。1949年4月15日,第二實驗室第11設計院總設計師哈裏頓和第一副院長К.И.曉爾金向貝利亞提交了簡要的書面報告,表示РДС-1所有的理論和設計問題已全部得到解決。[101]1949年5月27日,在第11設計院院長焦爾諾夫和總設計師哈裏頓共同簽字的致貝利亞的書面報告中表示,第11設計院正在積極準備РДС-1的試驗準備工作,為此,專門成立了7人特別小組,由曉爾金任組長,杜霍夫和В.И.阿爾費羅夫任副組長,成員有В.К.勃伯列夫、別薩拉卞科、馬利斯基和И.А.納紮列夫斯基。試驗擬在1949年8月15~25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