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戰後發展核武器的全民總動員(第5/14頁)

[69]

在進行工業堆設計施工的同時,817綜合廠的其他兩個分廠也進入了緊張的設計和建設階段。放射化學廠的設計方案首先由蘇聯科學院鐳研究所提出,列寧格勒國家聯合設計所又做了進一步完善。1946年12月,放射化學廠主體廠房建設動工,生產設備的安裝和幹線的鋪設及墻體的壘砌同時進行。1948年8月末,放射化學廠開始安裝遙控裝置,進行投產前的各項準備工作。1948年12月22日,在工業堆中輻照過的首批金屬鈾塊被送到放射化學廠。1949年2月26日,在金屬鈾塊經去除鋁質外殼、在硝酸溶液中溶解以及鈾、鈈分離和純化等工序後,放射化學廠將首批成品——鈈濃縮液送往化工冶金廠。[70]

化工冶金廠最初設在海軍部倉庫,位於克什特姆市和塔特什火車站附近。1948年3月3日,在與工業堆和放射化學廠相聯的一片生產場地上建起了一棟三層樓房,這便是化學冶金廠的新廠房。化學冶金廠最先是由第九研究所設計室設計的,第十二國家聯合設計所最終完成了設計方案。1949年2月26日,在收到放射化學廠送來的最終產品鈈濃縮液後,化工冶金廠投產運行。1949年2月27日,第九車間生產出首批鈈硝酸溶液。1949年4月,在尚無生產工藝規程的情況下,第九車間又完成了高純度二氧化鈈的生產任務。1949年6月,冶金車間生產出了足夠用來制造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金屬鈈。1949年8月,半球體鈈裝料制作完成,從而保證了1949年8月29日在謝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進行的蘇聯首個原子彈試驗。[71]

為建設817綜合廠,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建設施工和設備配套等一應費用無須事先提出預算,全部按實際支出撥付。全國有數十家工廠和研究所參與了817綜合廠設備、儀器和裝置的生產制造與安裝和調試,數以萬計的工人、軍人及犯人參與了817綜合廠的施工建設。[72]在一年零8個月的時間裏,蘇聯核計劃的行政和科技負責人萬尼科夫和庫爾恰托夫就住在離817綜合廠施工現場不遠的一座芬蘭式住房裏。蘇聯核計劃的核心領導機構專門委員會主席貝利亞及紮維尼亞金、別爾烏辛等其他成員也都定期前來工地察看施工進度、設備和材料的供應及安裝情況。[73]817綜合廠的建設和投產是蘇聯在實施核計劃過程中邁出的關鍵性一步,此時,離蘇聯核計劃的階段性成果——第一顆原子彈的制造完成與成功試驗僅咫尺之遙。

813綜合廠

1943年,第二實驗室自成立起便開始探討對氣體相的鈾同位素進行分離的可行性問題,並將同位素分離確定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戰爭期間,化學工業人民委員部第42研究所首次獲得了可用於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的氣體鈾化合物——六氟化鈾。戰爭結束後,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基科因開始同數學家索伯列夫和理論物理學家Я.А.斯莫羅金斯基埋頭進行氣體擴散理論的研究。他們讓氣態六氟化鈾通過帶有大量小孔的擋板,以此獲得了高純度的鈾-235輕質同位素。1945年12月1日,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第3007-892cc號決議,在原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部第261廠的基礎上建設采用氣體擴散法生產鈾-235的813綜合廠。[74]813綜合廠位於上涅伊文斯克村,距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80公裏。這裏曾先後被稱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44和新烏拉爾斯克。813綜合廠建設工程負責人為И.П.博伊科夫,總工程師為Б.М.謝爾久科夫,設計單位為第十一國家專業設計所。813綜合廠於1946年動工建設,1949年竣工投產。基科因擔任813綜合廠科技總負責人,索伯列夫院士領導理論計算工作,著名的液壓機械專家沃茲涅先斯基領導生產工藝研究。列寧格勒基洛夫廠和裝備部高爾基機械制造廠的設計院參與了鈾濃縮擴散分離設備的研制。經實驗,列寧格勒基洛夫廠設計院設計制造的擴散分離設備不符合要求被淘汰,裝備部高爾基機械制造廠設計院設計制造的擴散分離設備被采用。813綜合廠共安裝了6000台壓縮機,每128台分為1組。1949年11月,813綜合廠Д-1廠生產出首批純度為75%的濃縮鈾-235。從1950年起,813綜合廠每年生產數十公斤濃縮鈾,純度達到了94%。[75]

除氣體擴散法外,蘇聯科學院第二實驗室還同時組織開展了采用電磁法和離心法分離鈾同位素的研究,並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45(即列斯諾伊市)建起了高濃縮鈾-235電磁分離廠,列寧格勒基洛夫廠設計院總設計師Н.М.西涅夫在以施騰貝克為首的德國專家的參與下研制出了氣體離心機。[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