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的轉變與美蘇建交談判(第2/9頁)

[90]羅斯福的主動邀請使凍封已久的兩國關系的冰河開始融化。莫斯科欣然接受了蘇美談判的建議。1933年11月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率領代表團抵達華盛頓,同羅斯福總統就建交問題展開直接談判。

蘇美建交談判主要圍繞宣傳、宗教和債務問題展開。隨著美國社會輿論向對蘇友好方面轉變,在困擾蘇美關系的三大問題當中美國公眾更為關注宣傳和宗教問題。整個建交談判依然暴露出雙方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矛盾。

宣傳問題始終是困擾蘇美兩國關系的重大問題。大量的档案材料表明,美國社會對共產國際在美國的宣傳問題極為關注,而蘇聯政府許多年間對此事一直矢口否認。

1926年1月11日,美國共和黨民族執委會成員古特裏奇在給時任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及夫人的信中寫道:“您曾對我說過:‘俄國不會給第三國際提供資金,但我們不能拒絕為其提供場所,其他國家的政府也曾給第一和第二國際提供場所。因此,在這方面我們不能拒絕第三國際’。可是美國人說,這完全是兩回事。因為第一、第二國際並沒有號召通過暴力革命推翻現存的政府。說得更明確一點,我們認為,如果你們想成為我們的鄰居,就不能在自家的屋內庇護經常威脅要闖進我們屋子裏的人。”信中還說,“直到現在季諾維也夫還是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莫斯科市委書記和政治局成員,同時還是第三國際的主席。這就不可能讓美國人相信,共產國際不是蘇聯政府機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可以說,我們的絕大多數民眾堅信這一看法,並完全支持總統的政策——只要在美國還進行鼓動以武力推翻美國政府的宣傳,只要蘇聯政府不僅向此類機構提供場所,還向其提供有力的支持(這已被蘇聯官方報紙上的大量文章所證實),美國就絕不會承認蘇聯。”[91]

1930年8月23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新聞處負責人阿林斯與美國的一些議員和學者進行了會談。會談中美國人曾向阿林斯詢問共產國際的組織機構以及蘇聯政府為共產國際提供資金一事。阿林斯辯解說,蘇聯政府的政策和共產國際的政策不是一回事。比方說《白裏安—凱洛格公約》是政府簽訂的,可是全世界共產黨都反對這一公約。美國人又提出:“在革命的最初日子裏俄國人認為,革命要想成功必須要進行世界革命。但現在,顯然蘇聯政府的態度已經發生轉變。為什麽蘇聯政府不能公開聲明,蘇維埃制度在俄國的存在並不需要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革命呢?”阿林斯則答道:“應該把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政策區分開來。蘇維埃政權自存在之日起就試圖與其他國家簽訂協議,實現關系正常化,所以不需要專門聲明。”[92]

蘇聯政府始終矢口否認與共產國際有直接聯系。然而,真實的情況究竟怎樣呢?20世紀90年代解密的蘇共档案證實:蘇聯政府確實與共產國際存在一定的聯系。美國著名的實業界人物、美國在蘇聯的第一家租讓企業的負責人哈默曾長期扮演共產國際的間諜和信使的角色。共產國際正是通過他作為中間人對美國共產黨和美國工人運動提供了資金支持,也正是由於哈默與蘇聯政府非同尋常的關系,才使其與蘇聯政府在租讓制問題上相互合作,並在俄國居住的9年時間內將大量沙皇家族的珍貴藝術品運往美國出售。[93]另外,我們也可以從20年代英國諜報機構獲得的重要情報中證實蘇維埃政府對共產國際提供過資金援助。1922年12月,英國的諜報機構搞到了一份共產國際領導人秘密會議記錄。這份記錄表明,蘇維埃政府在俄國遭受嚴重饑荒的困難條件下仍然沒有放棄對共產國際的資金援助。在這次會議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決定向美國共產黨撥款30萬美元,目的是支持美國共產黨動員和組織國內的黑人志願者參加紅軍;向英國共產黨撥款8萬英鎊,用來援助其進行大選和在群眾中開展宣傳工作;向印度共產黨撥款12萬英鎊,以支持英屬殖民地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94]

在1933年11月10日會談中,羅斯福交給李維諾夫的有關宣傳問題的文件要求:蘇聯政府必須保證不以任何形式幹涉美國內政;不支持、不參加旨在幹涉、推翻、削弱和改變美國或美國政府所屬機構的宣傳活動不得為這種宣傳活動提供資金;禁止利用政府機構和代理人從事上述目的的宣傳活動並為活動提供資金支持;政府領導人和工作人員不得參與組織上述活動;蘇聯政府應禁止以此為目的的組織、團體和個人留在本國境內,並取締此類組織在本國領土上的活動。這份文件盡管沒有點名,但顯然是指共產國際,其實質是要求蘇聯政府取締共產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