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紅色政權的武裝幹涉(第2/3頁)

[23]1918年7月8日,美國和日本締結了關於在蘇維埃遠東和西伯利亞共同行動的正式協定。[24]而在此前一個月,美國政府已經派150名海軍陸戰隊員乘坐“奧林匹亞”號巡洋艦在摩爾曼斯克登陸,隨後美國將摩爾曼斯克的美軍增加到5000人。[25]

對威爾遜總統而言,做出武裝幹涉蘇維埃俄國的決定是非常艱難的抉擇。他擔心:在沒有正當理由的前提下,武裝幹涉會激起俄國人民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武裝幹涉與自己此前一向主張的民主、和平、自由和人權的理念相悖,因此幹涉不僅會引起國內輿論的反對,也會使美國自身在國際上的道義形象大大受損;美國將上百萬的軍隊派往歐洲戰場,在西伯利亞的幹涉主要依賴日軍,因此日本有可能借此機會實現其獨霸遠東的圖謀。由於美國對幹涉西伯利亞始終懷有矛盾心理,在出兵問題上一直舉棋不定。捷克斯洛伐克軍團起義為美國的幹涉提供了絕好的時機和借口,在協約國的一再敦促下,在國內外包括俄國某些主張幹涉人士的積極勸說和鼓動下,在迫於日本已經派兵先行進入遠東的壓力下,威爾遜總統終於做出了出兵的最後決定。[26]

在武裝幹涉的整個過程中,美國政府在公開場合對於軍事行動是否與推翻布爾什維克黨統治有關,始終只字未提。1919年7月25日,美國總統向國會解釋出兵西伯利亞的理由時也主要強調兩點:一是為了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使其免受敵軍(主要是德奧戰俘)消滅的危險;二是恢復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交通,消除西伯利亞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向西伯利亞及全俄居民提供經濟援助。對於這樣的解釋,參議院的議員們和西伯利亞遠征軍司令格雷夫斯將軍都表示懷疑。[27]如果說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防止盟國在俄國的軍需物資落入德軍之手這樣的理由在戰爭期間尚可成立的話,那麽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卻沒有任何撤軍的意圖,而是繼續援助反布爾什維克力量,這恰好說明美國希望通過軍事行動促使布爾什維克政權盡早垮台。武裝幹涉時期美國雖然派特使布利特與蘇維埃政府進行和談,但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布爾什維克政府的情況,談判不過是在戰場上難以取勝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因此,當美國和協約國得知,高爾察克的軍隊在前線又展開進攻的時候,談判自然就不了了之。1919年9月,在美國已經考慮撤軍問題時,副國務卿隆格在與從前的臨時政府駐美大使巴赫梅捷夫會晤時仍然表示:“我們希望援助鄧尼金、尤登尼奇和在昔日帝國領土上其他任何有能力堅決反對布爾什維主義的運動。”[28]

為了對抗蘇維埃政權,美國和協約國向俄國內各派反布爾什維克力量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據統計,1917年12月1日至1920年1月1日,美國共向俄國內反布爾什維克各力量派別撥款7730萬美元。[29]在1919年9月5日,美國經高爾察克同意,向鄧尼金的軍隊提供了30萬發榴霰彈、7.2萬支步槍、23.5萬雙皮靴、1500包皮革。[30]

在美國幹涉軍撤出俄國之後,為了支持波蘭進攻蘇維埃俄國,美國增加了對波蘭的供應。在1920年上半年內,美國援助了波蘭200多輛坦克、300多架飛機、2萬多挺機槍和其他武器和服裝。[31]此外,1920年8月,美國“法拉比”號輪船還從紐約向弗蘭格爾部隊運送了436挺機槍、247.9萬發子彈、456捆鋼材、3130支步槍。[32]

美國政府對通過武裝幹涉推翻蘇維埃政府充滿了期待,並幻想在布爾什維克黨統治垮台後按照美國的社會制度模式來改造俄國。在援助高爾察克期間,威爾遜總統曾派特使前往高爾察克軍隊駐地。總統希望高爾察克能明確地保證:一旦推翻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的統治,高爾察克政府必須保證土地私有權、民眾的選舉權和召開立憲會議等。[33]

由於參與武裝幹涉的各國之間存在矛盾、它們所支持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反對派自身的腐敗、美國內反對幹涉以及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俄國民眾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國和協約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幹涉以失敗告終。美國政府此時才真正意識到,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穩固程度遠遠超出其最初的預料。同時,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很難用武力戰勝它。威爾遜對此曾深有感觸地說:“布爾什維克的侵略主要是思想上的侵略,你不能靠軍隊擊敗思想。在我看來試圖用作戰部隊來阻止一場革命運動,就像用一把掃帚阻擋大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