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紅色政權的武裝幹涉

盡管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使美國政府本能地對蘇維埃政權采取了敵視態度,但美國最初並沒有積極參與協約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幹涉,其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美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盡快打敗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俄國是協約國戰場的主力,承擔著在東線戰場對德作戰的艱巨任務。一旦俄國退出戰爭,將對整個戰爭進程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1917年11月8日,當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和平法令》,呼籲各交戰國政府和人民立即終止戰爭,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公正、民主和約時,美國和協約國感到極大震撼和恐慌。在蘇維埃政府沒有批準《布列斯特和約》之前,為了阻止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極力避免公開批評和指責布爾什維克黨政權,表面上做出與蘇維埃政權友好的姿態,並派代表與蘇維埃政府進行談判,以防止其倒向德國的懷抱,暗地裏卻與俄國的反布爾什維克力量合作,通過隱蔽幹涉的方式達到其對抗蘇維埃政權、促使俄國繼續參戰的目的。

美國政府把俄國反布爾什維克力量的代表卡列金作為合適人選。1917年12月10日,國務卿蘭辛向威爾遜總統提交了一份關於利用卡列金來推翻布爾什維克黨統治的秘密行動計劃,並很快得到總統批準。考慮到國內民眾激烈反對幹涉俄國事務,同時也想造成美國對俄國人民懷有好感的印象,美國政府千方百計地掩蓋對蘇維埃俄國采取的敵對行動。1917年12月13日,蘭辛在給美國駐倫敦大使佩季的電報中指示,名義上由英國和法國向卡列金提供必要的資助,美國則暗地裏向英、法支付這筆費用。蘭辛還特別提醒佩季,對於美國援助俄國反對派一事必須嚴守秘密。[18]

1918年3月15日,全俄蘇維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會批準了同德國的《布列斯特和約》。和約的簽訂使美國和協約國希望俄國繼續參戰的企圖徹底破產了。至此,協約國對蘇維埃政府的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

蘇維埃政府批準《布列斯特和約》後,歐洲戰場的局勢向不利於協約國的方向迅速發展。俄國退出了戰爭,綿延2500公裏的東部戰線不復存在,由法國、英國、美國、比利時和葡萄牙軍隊集結的長達600公裏的西部戰線壓力大大增加。3月21日,德國與其盟國在西線向協約國陣地發起春季攻勢,協約國軍隊在前線大大受挫。局勢的發展促使協約國考慮恢復東線以牽制德國,阻止其從俄國方向調集軍隊增援西線的可能性。3月23日協約國最高軍事委員會決定在俄國北部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采取行動,並不斷對威爾遜政府施加壓力,迫其出兵。除英法等國要求美國出兵幹涉外,美國國內也有人對政府施加壓力。5月16日,美國駐華大使芮恩施向政府建議:“和以前相比,西伯利亞現在的局勢特別有利於美國和協約國的聯合行動。如果美國現在還不行動的話,人們對美國的好感顯然會降低。”[19]一些僑民也要求美國政府參與幹涉。1918年4~7月,在美國的俄國僑民不斷向美國政府呼籲,請求威爾遜總統和美國人民支持幹涉俄國。臨時政府駐華盛頓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還積極開展宣傳演說,並私下裏做國務院官員的工作,以說服美國政府同意幹涉。[20]

在美國政府就是否直接出兵頗感躊躇時,日本方面率先采取了軍事行動。1918年4月5日,日本以兩個本國士兵被殺為借口,派少量軍隊在海參崴登陸。美國政府始終擔心日本借出兵之機獨霸俄國遠東地區。因此,日軍在海參崴登陸後,美國國內主張出兵西伯利亞的呼聲更加高漲。[21]此時,美國政府還在等待時機,以便為出兵西伯利亞找到一個合適理由。而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起義恰好為美國政府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是由在蘇維埃俄國的奧匈帝國戰俘組成,共5萬人。1918年3月26日,該軍團代表與蘇維埃政府簽訂協議。根據協議,作為法國軍隊的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將通過海參崴前往西線作戰。5月26日,該軍團突然舉行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武裝起義。由於布爾什維克力量薄弱,捷克斯洛伐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占領了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勝利令美國和協約國歡欣鼓舞,並使其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布爾什維克政權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推翻。[22]

1918年7月6日,威爾遜總統在白宮舉行了由軍政要員參加的重要會議。會議決定出兵西伯利亞,並通過了與日本聯合出兵的行動計劃:日本政府負責向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提供輕武器、機槍和裝備,由美國分擔這筆費用;在海參崴集結大約由7000名美軍和7000名日軍組成的武裝力量,以保護前往伊爾庫茨克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交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