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人和”當團結(第2/2頁)

段灼這篇奏疏,在當時是以孟子的“人和”思想來指導政治方針,我們現在讀來,正可以把它當做對孟子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節的詳細闡釋。

同樣一個概念,古代也有,現代也有,我們就很容易拿現代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的概念。沒有人不知道“人和”,可是,作為儒家政治理想的“人和”卻不完全是我們平日裏對這個詞的理解。想了解孟子的“人和”,就要結合《孟子》的上下文來看;想了解儒家的“人和”,就要結合歷代儒家的思想主張來看。

“人和”不僅僅是團結,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要能夠各安其位,當官的好好當一輩子官,種地的好好種一輩子地,甚至,當官的好好當幾輩子的官,種地的好好種幾輩子的地,各個階層、各個等級和睦相處,當官的不欺負種地的,種地的也不眼紅當官的,分到肉的別吃著碗裏的還看著鍋裏的,分到湯的也別喝著稀的還惦記著幹的——這樣的社會,才是儒家“人和”觀念的最高境界,即便像孟子這樣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的人說到底也還是儒家,脫不了儒家思想的大框架去。

由此多說兩句:讀古書既然要盡量體會古人的原意,就既要提防現代觀念對古代觀念的不經意的曲解,也要提防一些形容詞。——需要重點讀形容詞的書一般是文學書和藝術書,需要重點讀名詞的書一般是歷史書和思想書。

曾讀過一本書,其中講到古代東西方建築材料的不同,說中國人用木頭,西方人用石頭。——嗯,我把這樣的話叫做名詞的語言。然後作者接著說,我們中國古人用的是“溫暖的木頭,而不是冰冷的石頭”,看,事實沒有改變,但加了兩個形容詞,感覺就不一樣了,一種民族自豪感便在我心頭油然而生了。

但是,隨後我一琢磨:如果是一個歐洲人來表達同樣的內容,他會怎麽說呢?

——在不改變“中國人用木頭,西方人用石頭”這個基本事實的前提下,他可以這樣來說:“我們西方人用的是堅固的石頭,而不是容易朽爛的木頭。”這同樣也能激發出洋人的民族自豪感來啊!

這兩種說法有哪個是錯的嗎?哪個都沒錯!它們陳述的事實其實是完全一樣的,而各自所用的形容詞也全都是非常貼切的。

那麽,同樣的,如果有人想提倡泛神論,他也可以說:“中國人用的是曾經有過璀璨生命歷程的木頭,而西方人用的則是無知無覺的石頭。”

你還可以造出許多這樣的句子來,每個句子的傾向性和情感訴求各不一樣,但我覺得如果是讀歷史,遇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還是盡量把它們還原成原本的“名詞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