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榮(第2/3頁)

雖然心中不悅,周世宗心內已下決定,對老馮未加理會,執意要親自出征劉崇與契丹軍。同時,柴榮詔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柴榮老丈人)、鎮寧節度使郭崇(即郭崇威,為避郭威名諱,改名郭威)、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清淮節度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等大將各率本部兵馬,前往潞州方向奔赴。

北漢王劉崇沒有料到柴榮年青人自己會親率大軍前來。他夥同契丹大軍,過潞州(今山西長漢)不攻,引兵南向,想直趨中原直克汴梁。當夜,北漢、契丹聯軍在高平(今山西境)屯軍。公元954年4月20日,劉崇一覺醒轉,才知道周世宗親統軍隊已經行到近前,並受到後周前鋒軍的猛烈進攻。

北漢軍雖受小小挫折,並無大礙,劉崇指揮軍隊慢慢後撤,退往巴公原(今山西晉城附近)。周世宗惟恐北漢主力就此不戰而退,忙下令諸軍急行軍集結準備總攻。由於後周大將劉詞的後軍未至,軍中疑懼,將士怯戰。周世宗“志氣益銳”,命白重贊、李重進統左軍居西,命樊愛能、何徽統右軍為東翼,又命向訓、史彥超二人為中軍,與北漢軍對陣。北漢軍當然不是軟蛋,“頗嚴整”,劉崇自己居中軍,猛將張元微居東翼,楊兗的契丹軍為西翼,虎視耽耽。

周世宗親自乘馬臨陣督戰,只有他姐夫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一部禁軍護駕。

由於周軍的後軍未至,人數上明顯少於北漢、契丹聯軍。關鍵時刻,劉崇後悔召契丹兵助戰,對左右將領說:“根據經驗,我認為周軍很容易被消滅,我們漢軍一軍即可破敵,不僅能完全消滅周軍,還可讓契丹人心服。”諸將紛紛點頭。於是,劉崇派軍使對契丹主將楊兗說:“周軍現已與我們漢軍對陣,形勢大明,不煩契丹軍士助戰,請您率軍登高觀戰,欣賞漢軍如何奮勇殺敵”。楊兗是百戰將軍,回勸北漢主劉崇不要輕敵,但既然對方不讓自己的軍士參戰,他也樂得其便,慢移軍陣,給北漢、後周軍打仗騰地方。

本來天刮北風,忽然轉刮南風,北漢的樞密使王延嗣讓司天監官員勸劉崇說:“此刻正乃決戰之時。”文臣王得中扣馬勸諫:“風勢轉吹我軍,萬不可輕出。”劉崇大喝,“我意已決,老書生勿妄言,再胡說就殺了你!”言畢,他令旗一揮,指示張元微東翼騎兵發動進攻。

北漢大將張元微乃出名的驍勇猛將,其屬下騎兵戰鬥力極強,因此,合戰不久,周軍大將樊愛能、何徽就“引騎兵先遁,右軍潰。”後周右翼步兵沒馬逃不快,“千余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此時,周軍形勢萬分危急,剛剛開仗,右翼軍就被對方幹掉,等於是卸掉了一只臂膀。“帝(周世宗)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硬著頭皮,不上也得上。只要柴榮戰馬一掉頭,周軍必敗不可。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只是張永德鞍下一名禁軍中級將校,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輩怎能不誓死以戰!”同時,他還對張永德講:“賊兵氣騎,力戰可破。您指揮手下神箭手登高為左翼,我率軍為右翼,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於是,二人各將兩千兵,分別進戰。這兩大將軍“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以一當百。”後世史書多言宋太祖英勇,其實大多是宋臣拍自己老板馬屁,假若周世宗拍馬先遁,再有二萬個趙匡胤也不頂事。此外,周朝的禁軍將校馬仁瑀、馬全義等人也率眾蔽翼皇帝,反復陷陣,最終保住周軍中軍和左軍陣角不亂。

劉崇望見黃龍傘蓋,確定柴榮真在軍中,就死命褒賞初戰得勝的大將張元微,催他乘勝進兵。福無雙至。張大將軍拍馬而前,一馬當先,正要沖入周軍軍陣,戰馬失蹄,一下子把張大將軍甩入周軍士卒腳下。現實不是小說和電影,未等張元微“鯉魚打挺”,周軍的長槍大刀密密麻麻朝大禮包一樣甩到自己陣地裏的敵將紮砍過來,張大將軍頓時成了一堆碎肉。“北漢軍由是奪氣”。

“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劉崇親自高舉紅旗收兵,但兵敗如山倒,潰不能止。起先被“禮勸”入高地觀戰的楊兗及其手下契丹兵,“畏周兵之強,不敢進,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收集殘兵敗將,劉崇發覺手下兵馬連一萬人還不到,三分之二的主力皆被周軍幹掉。未待喘息,周軍後軍劉詞又殺入戰場,與世宗皇帝合兵,乘勝追擊,基本把剩下的北漢軍包了餃子,“輜重、器甲、乘輿皆為周師所獲。”幸虧劉崇有契丹人贈送的黃騮寶馬,從雕窠嶺(高平西北山間)的小路狂逃,馳離殺戮戰場。夜間迷路,劉崇又受村民騙指方向,走了好大一段冤枉路。一路之上,老頭子蒼惶狼狽,往往剛剛駐馬想吃口幹糧,就聽見有人高呼“追兵”,立刻上馬又逃,“晝夜馳騁,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回國後,老頭並不發喪自責恤軍,反而為他的黃騮馬用真金白銀上好檀木修造了一個專用大馬廄,“食以三品料,號自在將軍。”轉年,劉老匹夫既病死,時年六十,其子劉承鈞襲位。劉承鈞繼位後也曾發兵入冠,又大敗而歸,契丹人此後再不對這個“兒皇帝”施以援手,“無復南侵之意”。北宋開國後,出兵滅掉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