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播遷中的石敬瑭(第2/3頁)

公元936年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親率軍隊自代州揚武谷南來,有眾五萬,號三十萬,旌騎不絕五十多裏。石敬瑭聞契丹兵至,連夜出城,拜見耶律德光,雙方相見恨晚,“因論父子之義”。如果讀書不細,還以為耶律德光會認比自己大十多歲的石敬瑭為父,其實整好倒個,誰有兵有權有勢誰就是爹,自古皆然。石敬瑭這一招,連其手下大將劉知遠(後來的後漢高祖)也覺過份,勸他說:“稱臣就可以了,奈何以兒子居之!” 石敬瑭不聽,而耶律德光則大喜。在得到石敬瑭割送燕雲十六州(並輸歲幣三十萬帛)並稱兒皇帝的許諾後,馬上冊封這位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大幹兒子”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實則無福)。

李從珂這邊,盛怒之下,連誅石敬瑭兩子石重英和石重裔,並把石敬塘弟弟石敬德一家也殺個幹凈。石敬瑭在契丹人馬增援下,大軍直進,直攻洛陽。從前勇猛絕倫的李從珂稱帝後已無昔日膽氣,在敗績連傳的情勢下,只知酣飲悲歌,形神慘沮。臣下勸他親征,他答道:“卿輩勿說石郎,使我心膽墮地!”怯墮如此,不亡也難。

城陷前夕,京城父老上奏,勸李從珂說:“前唐皇帝每當中原有難,多幸蜀地以圖進取,陛下何不入西川?”李從珂此時倒很明白,答稱:“本朝(指前唐,後唐以唐朝正朔自居)兩川節度使皆用文臣,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今孟氏已稱尊矣,吾何歸乎!”(後唐在蜀地的地方長官孟知祥在李嗣源時代就已經不聽節制,名義上服從後唐,實際上自己割據四川。李嗣源死後,孟知祥馬上稱帝,史稱後蜀。)慟哭之余,李從珂奔入後宮,與曹太後、劉皇後等人攜傳國玉璽等上玄武樓,舉族自焚而死。後唐亡。史臣嘆曰:“末帝(李從珂)負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屬天命不祐,人謀匪臧,坐俟焚如,良可悲矣!稽夫衽金甲於河需之際,斧眺樓之辰,出沒如神,何其勇也!及乎駐革輅於覃懷之日,絕羽書於汾晉之辰,涕淚沾襟,何其怯也!是知時來之也,雕虎可以生風;運去之也,應龍不免為醢。則項籍悲歌於帳下,信不虛矣!”

割送燕雲十六州的恥辱及後果

石敬瑭獅子大開口(不是索要反是倒吐),一下子送給“小爹”耶律德光的 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河北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已被官廳水庫淹滅)、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山西靈丘)、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馬邑)、朔州(今山西朔縣)。由此,北方少數民族可以騎馬直侵至黃河岸邊,失去了此前歷朝歷代一直恃為天然屏障的大部分地區。遠至漢代的劉邦和唐朝的李淵,都曾因想實現個人野心和專心經營中原地區而向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或突厥等)稱臣、和親或納貢,但充其量最多是送錢送物送女人而已。致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答應割讓給對方大片土地,石敬瑭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開了先例,並因此而享受“遺臭萬年”的不替待遇。

石敬瑭當皇帝後,常常得接待來宣詔的倨傲契丹使者,而且要跪地拜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詔敕。後唐不僅要按年送金帛,每有節日生日(契丹帝後)、吉兇慶吊,都要運送大量奇珍異寶進獻,而且從上到下,遍及契丹元師、太子、數王以及貴臣,卑躬屈膝,滋味確實不是很好過。不久,魏州的節度使範延光趁亂起兵,石敬瑭派靈武節度使張從賓東討延光,不料兩將合謀,起兵時又把石敬瑭的兩個兒子楚王石重信(年二十)和壽王石重義(年十九)殺掉,雖然叛亂最終平定,這位石皇帝又喪掉兩個愛子(先前已經有兩個兒子被李從珂殺掉)。

又沒過多久,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又起兵反叛石敬瑭。安重榮是朔州人,自少就孔武有力,精騎射,石敬瑭初起兵時自代北率數千人赴歸,深受信任。後晉建立後,獲授成德軍節度使。由於安重榮軍伍出身,暴得富貴,不斷親睹耳聞近代的節度使不幾年就當皇帝,就常常對人講:“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石敬瑭天福年間,後晉朝廷為了免起兵端,上上下下對契丹人尊敬無比,惟獨安重榮常常對路過的契丹使節箕踞謾罵,肆意侮辱。當時受契丹侵逼的吐渾諸部請求內附後晉,後晉當然不敢接納,安重榮反而和這些部族打得火熱,暗殺契丹過路使臣,並乘機上表數千言,大意指斥石敬瑭“稱臣奉表,罄中國之珍,貢獻契丹,淩虐漢人,意無厭足”,並把奏表改成書信體,遍發朝廷大臣和後晉諸藩鎮。當其時也,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已成事實,境內民人粗安,上下都怕再起兵釁,而安重榮也並非是為了什麽民族大義,其實他是懷有不小的個人野心以啟戰端。從《舊五代史》中的《桑維翰傳》中,稱“高祖(石敬瑭)覽表(安重榮奏表),猶豫未決”,從中可見石敬瑭也覺得安重榮說的話不無道理,當皇帝以來一肚子鳥氣,確實想發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