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忽然而就的”勝利”――王武俊的起事(第3/4頁)

為了起事更加順利,他又派牙官蔡雄前往張孝忠處要這位節度使一起舉兵。張孝忠回復:“當初,朱司徒您兵發幽州來討伐李惟嶽,我曾經是李惟嶽父親的舊將,因此,您派人告訴我說‘李惟嶽負恩為逆’,通知我說只要心歸朝廷就是忠臣。我張孝忠性直,立奉朱司徒教誨,立場分明地一心投靠朝廷。現在我既為朝廷忠臣,當然不會歸而復叛!我與王武俊皆出自夷落(張孝忠是奚人乞矢活部落,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落)一直知道他本性喜歡反復,希望朱司徒您不要為他所蒙弊!”蔡雄見勸說不成,賴皮地反復進言,陳說利害,氣得張孝忠要把他綁上送交京城司法機構,蔡雄無奈,趁間逃歸。當時河北叛逆四起,惟獨張孝忠居於強寇之間,治城礪兵,保持忠節。

朱滔率步騎兩萬五千人馬從深川出發,行至束鹿,修整一夜。早晨集合出發之際,士卒忽然大亂鼓噪,大呼:“天子命司徒還鎮幽州,為什麽違背敕令南救田悅!”朱滔大懼,跑入後堂躲避。幸虧他的屬下蔡雄等人鎮定,騙士卒說:“你們不要吵鬧!朱司徒南行是為了往馬燧處搶回本來是朝廷賞賜給你們的金寶,根本不是為了他自己!如果你們要北歸,可以自己回去,怎能在軍中抗令喧嘩!”蔡雄這一說,還真把軍卒們都鎮住了。未幾,士兵又大叫:“我們知道朱司徒是為我們好,終不如奉詔歸鎮!”蔡雄應允。

朱滔引軍回至深川,密令親信訪察當時帶頭的軍卒二百多人,全推出斬首,余人見此,也不敢再鬧。朱滔重新出發,攻下寧晉,與王武俊一萬五千步騎匯合。

朱滔派人把蠟封書信藏於發髻中送給在長安的哥哥朱泚,讓他做內應同反。送信走到半路,被馬燧截得,報與唐德宗。

朱泚對此還果真一無所知。德宗把朱泚招進殿,給他看朱滔的信件,嚇得朱泚“惶恐頓首謝罪”。德宗還安慰他:“相去千裏,初不同謀,非卿之罪也。”於是,皇帝把朱泚“慰留”在長安的大宅子裏,賞賜金銀,好酒好肉,官職如故。(朱泚和朱滔兄弟兩人自少年時代就長於幽州,一直為安祿山部下將,後從李懷仙歸唐。後來,朱滔、朱希彩、朱泚三人共殺李懷仙,推朱希彩為主。大歷七年,節度使朱希彩又為部下所殺,朱滔率兵共推朱泚為留後,代宗下詔拜其為盧龍節度使,封懷寧郡王。朱泚開始很老實,是河北地區第一個入朝的節度使。唐代宗親自下令為他在京師建起宏偉壯麗的大宅院,以他為遵命賢臣的榜樣。朱滔把朱泚送走後,自統兵事,換上自己的親信,兄弟二人嫌隙頓生。朱泚自知失掉兵柄,怏怏不樂。德宗繼位後,下詔公他改鎮鳳翔,仍舊榮寵於他。)

朱滔、王武俊兩人的軍馬趕至魏州,田悅大喜過望,殺牛煮酒招待這兩位“化敵為友”的救星,城內軍士也歡聲震地,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援軍。

當天,唐廷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引兵而至,與馬燧合軍,雙方將士在城外盛裝相見,也呼聲連連。在連篋山駐兵的朱滔聽見動靜以為唐軍發動襲擊,倉猝出陣。李懷光勇而無謀,想趁朱滔營壘未成而進擊。馬燧勸說李懷光先休養幾天,因為朔方軍士卒遠道而來,疲意未消。李懷光大言:“吾奉皇上請命,不可養寇憚賊,現在敵軍營壘未成,可一舉而滅。”言畢,下令軍卒出擊,竟也把立陣未隱的朱滔兵士殺掉一千多,“滔軍崩沮”。

李懷光很得意,一派大將風度,“按轡觀之,有喜色”。其屬下士兵沒有奮勇追敵,而是成群突入朱滔營中奪取敗兵丟棄的寶貨。忽然之間,一向以勇武善出奇兵知名的王武俊引兩千騎兵橫沖李懷光軍,把朔方軍斷為兩截。朱滔見勢也掉轉馬頭,指揮逃兵反擊。“官軍大敗”,擁擠推迫,掉入永濟渠裏淹死的不可勝數,水為之不流。

李懷光、馬燧敗後收軍,退入營壘中不敢出戰。當夜,王武俊、朱滔派軍士掘開永濟渠,斷絕官軍糧道和歸路,平地裏水深三尺多。馬燧憂懼之下,仗著自己和朱滔有姻親關系,就派人向朱滔服軟:“老夫我自不量力,與諸君交戰,致此敗亡。希望朱司徒您放我一條路。讓我們各路軍都退走。回去後,我會上言天子,以河北地交付給您。”

私下裏,朱滔也害怕王武俊大勝後不能再加以控制,就對王武俊說:“王師既敗,馬公卑約如此,不宜迫人以險。”王武俊是精明人,他勸朱滔別上當:“馬燧等人都是國家名臣,連兵十萬,一戰而北,還有何面目去見皇帝呢。如果放他走,不出五十裏,肯定回兵與我們相拒。”朱滔不聽,堅持做“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