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拒唐的紛亂――“四王”加一李

面對忽然新跳出來自稱王爺的諸路“賊寇”,唐廷無奈,只得又下詔各道招討。唐廷封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登萊、齊州節度使,討李納;又以河東節度使馬燧兼魏博澶相節度使,加朔方、分阝寧節度使李懷光同平章事。

李希烈不僅沒有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對方勾結,想雙方聯兵奪取唐將李勉守據的汴州。同時,他還與朱滔密相往來,商量雙方的“共同利益”。由於李納數次派兵襲擾汴水,東南輸運長安的運糧運物船只也都不敢走汴渠,轉走蔡河。

當時,相持於魏州附近的唐軍與藩鎮軍都日益困弊,麻杆打狼兩面怕,而且交戰雙方的糧草都近乎斷絕。聽說李希烈兵強馬壯,藩鎮諸軍就派人去許州,勸李希烈稱帝。洋洋之下,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師、太尉、建興王。興起之下,李希烈又派屬下將領攻襲汝州,又取尉氏縣,圍鄭州,數敗官軍,縱兵四掠,使得洛陽士民震駭,紛紛竄入山谷躲避。

情急之下,唐德宗問計群臣,大奸臣盧杞又出餿主意,以為“顏真卿三朝老臣,名重海內,人所信服,可以派他去李希烈處陳說逆順禍福。”朝野眾人都知顏真卿“往必不免”,紛紛慰留。顏真卿只講“君命難違“,慷慨成行。

他到許州見到李希烈,雙方才在軍場施禮相見,李希烈早已安排的壯漢一千余人忽地一下子把顏真卿圍在中間,跳腳謾罵,以刀刃向這位老臣上下比擬,做碎割捅刺狀,真卿足不移,色不變。見威嚇不行,李希烈忙撲上去,“以身蔽之”,一段戲暫告段落。

李希烈把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等人勸他稱帝的表章拿給顏真卿看,說:“今四王推舉我為帝,不謀而同,朝廷怎麽不能容納我呢。”顏真卿正色言道:“此乃四兇,何謂四王!相公您如果不做唐朝忠臣,勢必會同這四個人一樣自取滅亡!”同座的朱滔等人來使也紛紛勸說:“太師您名聞天下,現在李都統將稱帝 而您隨機而至,是天賜宰相予李都統啊。”顏真卿聞言大怒:“什麽天賜宰相!你們知道從前有個大罵安祿山而死的顏杲卿嗎?那是我的兄長啊!我顏真卿現年已八十,只知守節而死,豈能受你們這幫鼠輩脅誘!”眾人見老漢鐵骨錚錚,都不敢再多說話。

見軟硬都不行,李希烈就派甲士在顏真卿的驛舍庭院內挖坑,揚言要活埋他。顏真卿聞此怡然一笑,對李希烈說:“死生已定,何必多端!您馬上給我一劍,豈不快您心事嗎!”李希烈再沒有法子,只能“慚謝”。當時又適逢李希烈屬下將領或逃或降,他只得引兵還蔡州,上表朝廷引咎於他人,外示悔過,其實是等待朱滔的援兵。為了保有“底牌”,李希烈仍舊把顏真卿軟禁於蔡州龍興寺內。

朱滔與唐廷派去的李晟交戰,在清苑大敗官軍。正巧李晟又得重病,官軍退保定州。朱滔得勢後,氣勢更熾,同時又與王武俊等人言語不和,漸生嫌隙。

唐朝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聞信,派參謀賈林到王武俊營中詐降。賈琳見到王武俊,屏去旁人,說:“我來此是奉詔規勸大夫您,不是來投降。”王武俊聞言色變,進問詳情。賈林說:“皇上深知王大夫您忠義為國,臨行前對我說:‘朕前事誠誤(指沒有封王武俊節度使之事),悔之無及。朋友有過,尚可道歉,況朕為四海之主乎!’”

王武俊很感動,也急忙表白:“現在連年興兵,暴骨如莽。縱或我軍得勝,也不知是誰守此疆土。我很想歸國,但已與諸鎮結盟,如果朝廷下旨赦諸鎮之罪,我第一個響應,諸鎮有不聽命的,我肯定會奉詔予以討伐。這樣一來,我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同列,不過五旬,河朔可定。”由此,王武俊與李抱真暗中約結,準備反正歸國。

按倒胡蘆又起瓢。王武俊這邊剛剛要歸順,李希烈軍勢轉強。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10月,李希烈部將李克誠大敗官軍。唐朝宣武節度使李勉也連連喪軍失地。

李希烈親自率勁卒三萬包圍唐將歌舒曜據守的襄城(哥舒曜,正是“安史之亂”開始時被安祿山俘殺的哥舒翰的兒子。其父被害後,他請命討賊,跟隨李光弼在河北立功不少,並襲父封,為東都鎮守兵馬使。德宗繼位,召為左龍武大將軍。李希烈反叛,德宗拜其為東都、汝州行營節度使,並鼓勵說:“汝父在開元年間,使得朝廷無西面之憂;今朕得卿,也不會東慮!”臨行時,德宗親自於通化門餞行。開拔之時,大風忽起,哥舒曜軍旗折斷,其情其景與他爸爸哥舒翰出潼關戰安祿山時一模一樣。“時人憂之”。哥舒翰首戰有功,收復汝州。而後,困守襄城,臨危堅持,一直忠於唐朝,但他“拙於統禦,果於殺戮,將士畏而不懷”。後來襄城陷落,哥舒曜逃免。此人最後結局還算不錯,善終於任上。哥舒翰有子七人,俱以儒學聞名當世。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幸虧哥舒翰孫子輩沒再為將,否則不知下場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