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的舉措――以藩治藩

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

李寶臣自被田承嗣大騙一把後,一直怏怏不樂,率兵回鎮,自守門戶。(李寶臣原是範陽內屬奚人,為範陽將張瑣高義子,名張忠志。安祿山造反,他從京師逃歸安祿山,又成為安祿山義子,曾率十八騎劫持太原尹,追兵萬余人不敢追逼,可見其年青時代的勇武。唐朝九節度包圍安慶於相州時,李寶臣懼而投降。史思明渡河來救,李寶臣復叛。史思明被史朝義殺掉,李寶臣不肯稱臣於史朝義,又攜恒、趙等五州重新歸附唐朝,並助唐軍攻滅史朝義。唐帝封其為趙國公,名其軍曰成德軍,拜節度使,賜姓名“李寶臣”,賜鐵券許不死。由此,可知這李寶臣也是個反復無常的東西。)

“寶臣晚年猶猜忌”,覺得兒子李惟嶽暗弱,恐屬下不服,就誅殺大將辛忠義等二十多名大將,盡收其財,由此軍心不附。李寶臣晚年還篤信神道,大飲妖人“特制”的“仙液”,結果中毒而死,年六十四,也是“壞人有善終”,花甲已過,諸福盡享,又免於橫死,也算結局不壞。

李寶臣死,軍中推李惟嶽為留後,求襲父位。唐德宗不答應,命李惟嶽護其父喪入京進行“國葬”,下詔任命張孝忠為節度使(張孝忠也是奚族,其父張謐於玄宗開元年間內附唐朝。他年青時和王武俊兩個齊名,為燕趙名將,時號“張阿勞”。張孝忠還是個美男子,形體魁偉,身長六尺,生性孝順。曾在安祿山帳下為偏將,由於破突厥有功,獲授果毅折沖將軍。安祿山造反,張孝忠也幹過不少壞事,常為賊軍先鋒。史朝義滅亡後,他入李寶臣帳下,並娶寶臣妻妹為妻,後一起歸唐,賜名孝忠。後來李寶臣屢殺大將,張孝忠因駐守外地而免於被殺。)

當初田承嗣死,李寶臣上表力請田悅代之,謀求子孫世襲;如果今李寶臣死,田悅投桃報李,就上表力求朝廷下旨讓李惟嶽世襲,德宗又不答應。於是,李惟嶽就和田悅、李正已等人暗中聯合,陰謀抗拒王命。

眾藩將欲起未起之際,偏偏兵勢最弱,對朝廷禮數最恭的山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先被逼反。唐德宗性急,召梁崇義入朝。鑒於唐代宗時來嫃等大將入朝見誅,梁崇義一直推托不去。為示以恩信,唐廷加梁崇義同平章事,賜以鐵券。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就是把李忠臣趕跑的那個年青野心家)覬覦山東道土地,一直上表要替朝廷討伐梁崇義。

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7月,朝廷封李希烈為南平郡王,督諸道兵討伐梁崇義。荊南牙門將吳少誠獻策,李希烈就以他為先鋒,督兵進討。9月,梁崇義連戰連敗,困守襄陽。時勢已去,守門軍士開門爭出投降。見大勢不妙,梁崇義與老婆投井而死,被唐兵吊出屍體後割下腦袋,傳首京師。至此,統治山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長達19年的梁崇義終歸滅亡。

同時,由唐將馬燧、李抱真等人率領的昭義軍河東軍又在臨洺大敗田悅軍,斬首過萬,圍攻刑州唐軍的田悅軍見勢不妙也解圍而逃。當時,平盧節度使李正已病死,其子李納奏表請襲位,唐德宗又不許。田悅派人暗中哀求李納和李惟嶽,心懷怒氣的二李就派兵援助田悅,在相州鄴縣一帶與唐軍相持。建中二年12月,唐朝李懷光的朔方軍大破魏博、淄青藩鎮兵於徐州彭城,江淮漕運恢復通行。

當初,李希烈上表請討梁崇義之時,唐德宗每每上朝會見群臣,都以李希烈為忠義榜樣。巡示淮西的黜陟使李承勸諫:“李希烈以朝廷名義討伐攻戰肯定得勝,但恐怕其有功之後,驕蹇不臣,更煩朝廷用兵!”德宗大不以為然。李希烈攻敗梁崇義後,果然據其地為已有,並大掠府縣,積所掠寶貨於襄州。“上乃思(李)承言”。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剛剛被朝廷封為魏博招討使的馬燧與河陽節度使李凡、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一起在漳水邊上與魏博軍相持。

田悅派王光進築半月型城守長橋,官軍為叛軍所阻,不能過河。馬燧見狀,忽生一計。他派軍士用大鐵鎖把數百輛軍車相連,車內塞滿土囊,堵塞住長橋下流,諸軍於水淺處涉渡。由於唐軍糧少,田悅屬軍皆堅守不戰。馬燧命軍士持可當十日的幹糧,進屯滄口,與田悅軍隊在漳水之東的洹水夾岸相望。

李抱真、李凡皆不解,問:“糧少而深入,這樣做不危險嗎?”馬燧解釋說:“糧少則利速戰,現在魏博、淄青、成德三鎮軍不與我們相戰,是想疲累我軍。假使我分軍擊其左右,田悅肯定派兵相救,那時我腹背受敵,肯定失利。因此,我一直進軍逼戰田悅,所謂“攻其所必救也”,如果他出戰,我肯定為諸君破敵!”於是,馬燧命人在洹水上搭建三條浮橋,每天都過橋挑戰,田悅仍舊縮頭不出。馬燧下令軍隊夜半起食,偷偷順洹水直趨魏州,下令道:“賊軍來,就馬上停軍成陣。”同時,仍留下百余人馬在原來的營中擊鼓鳴角。諸軍發盡後,這一百多人就抱柴火在一旁潛伏隱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