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室貴臣 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第2/5頁)

在筆者的歷史私人寫作中,也摒棄了歷史敘述中那些一貫的抽象和概括。我力圖消泯僵化的“階級”分類和教條桎梏,使民族情感和審美愉悅超越枯躁的理智的“歷史分析法”,有時逆流而動,有時娓娓而談,有時旁征博引,欲在趣味雜陳和眼花繚亂中讓讀者體會歷史的因果規律和內在統一。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些,正是筆者這個“歷史守望者”的根本初衷。

是為序。

赫連勃勃大王 [email protected]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隋文帝楊堅隱忍弘博、沉猜刻薄的一生

乍看本文題目,肯定不少人會立刻聯想起中國當代“先鋒”小說一個偽命題式的開場白:“我就是那個叫牛原的漢人,”很有故弄玄虛之感。當然,“大師”總有道理,就像魯迅之文——“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如果現在有哪個小學生寫下如此文字,必會為老師揪著耳朵痛罵:“你有病吧,這麽百無聊賴、心不在焉!”但出於大師之筆,贅文廢話自然也飄然物外,立意深遠,非常人所能及,成為小說修辭學津津樂道的“話題”。

至於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絕非是模仿筆者“先鋒”小說家的故作深沉。宇文泰主掌西魏國事,大將楊忠(即後來隋文帝楊堅的老爸)出力甚多,東征西殺,血梁戰袍,被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所以,大名鼎鼎的楊堅最早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堅。

如此不倫不類的姓氏,還要追溯一下西魏的權臣、北周的開國主周文帝宇文泰(同曹操一樣,宇文泰是死後兒子稱帝被追封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改胡姓為漢姓,鮮卑化的匈奴種宇文泰一反其道,崇慕儒化之余,為了在亂世保持軍隊的戰鬥力,不得不對漢族兵將進行“胡化”。他模擬鮮卑最初的軍事部落組織,改漢姓為鮮卑姓,“以諸將功高為三十六姓,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當然,宇文泰的“胡化”並非為質上的“反動”,西魏(北周)境內胡漢關系並不像北齊那樣水火不容(鮮卑人欺淩漢人),而是相互間比較融洽。

楊堅(普六茹堅)不僅最初姓氏奇怪,小名也怪,叫什麽那羅延,其鮮卑原意“金剛不壞”,源於梵語。楊堅十三歲前在寺廟長大,小名由撫養他的女尼智仙所取。

樣貌怪異的“奇”男子——楊堅的“蟄龍”歲月

《隋書》《文帝紀》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妣呂氏……生高祖(楊堅)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紋在手曰‘王’……”——這些鬼話不用詳釋,肯定是史家為顯示帝王神奇而做的荒誔不經的“編排”,猶如號稱楊堅是漢朝太尉楊震第N代孫一樣,純屬胡說八道。

楊堅六世祖楊元壽不過是北魏武川鎮軍戶,“又紅又專”說得上,貴族血緣丁點也沒有。而且,大腦門上五條肉柱子貫入頭頂,棱棱角角,恰似動畫片中的東海龍王,如果以玩樂的眼光看電視看電影覺得這種“尊容”好玩,真人長成這種樣子,讓人不嚇死也得膩歪死!觀唐初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楊堅的相貌莊重、威嚴,畫家筆下肯定有“溢美”,但隋亡不久,楊堅的樣子應該有五、六成可信,也不見他大腦瓜子上有五根肉柱棱起。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楊堅此人相貌堂堂,定有讓人過目不忘之處,且“沉深嚴重”、“雖至親不敢狎也”,屬於不怒自威那種人物。由於其父楊忠有大功於國,楊堅十五歲就獲封成紀縣公,十六歲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

當時,宇文泰見到老戰友這位風華正茂的兒子,也不禁大相嘆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

講起北周,還要簡述一下西魏的歷史。

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逃至宇文泰處,也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宇文泰所掌握的魏,史稱西魏。'

孝武帝至長安後不久,即與權臣宇文泰發生齟齬,被毒酒毒死,時年二十五。

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後,又立孝文帝孫子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文帝。文帝在位十七年,安死於宮,時年四十五。雖身為皇帝,元寶炬完全是個幌子,大權盡在宇文泰之手。正因為他聽話,所以一直讓他在帝座上呆著。

文帝死,宇文泰立太子元欽為帝,是為西魏廢帝。元欽只當了三年皇帝,便被宇文泰廢掉,轉立文帝第四子元郭為帝,是為西魏恭帝。恭帝也只當了三年擺設,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後,其堂侄宇文護擁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建立周朝,史稱北周。西魏恭帝不久就被毒死。三十余年中,西魏的皇帝雖姓元,其實真正的皇帝是宇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