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章 紅利 萊黨 忽視 軍議(第4/6頁)

至於為這一切服務的,就是那些因為災年、戰亂、官府盤剝而破產破家的流民們,他們在原本就可能屬於他們的土地上,努力耕種,卻只能是得到僅僅糊口的錢糧食物,而且還要隨時被抽丁去進行各種勞役和服兵役。

但是他們也在這屯田田莊中取得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在這個時代,能生存下去已經是萬幸了,何況在屯田田莊中,子女有受到教育的機會,靠著個人的奮鬥也有可能取得功名出人頭地。

清軍入山東,在某些意義上來說,是替李孟掃清了山東其中的一些障礙,創造了大批的無主土地,這些讓膠州營的勢力得到了飛躍性的膨脹。

山東六府,李孟的屯田田莊完全的連接了起來,眼下是大災之年,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進入膠州營的屯田田莊,心甘情願的成為半農奴性質的屯田戶,好讓自己和全家在近乎末世的時代中活下去。

本來在屯田之後,膠州營一萬兵獲得了將近三年的存糧,屯田戶那邊也有了一年的儲備,不過在新的流民進入屯田田莊之後,這一萬兵的存糧變成了半年,屯田戶的積存變成了四個月。

本來私鹽換糧食的貿易已經是停止了下來,但在崇禎十二年的四月又是在山東各個港口重新開始,好在是李孟的幾艘商船已經是跟著鄭家的船隊一起運行,大筆的金銀進帳,加上一定量的私鹽,總算是不至於要貼補家底。

這麽大量的糧食買賣,甚至讓江南幾家豪商專門做起了糧食生意,比如說在松江府的柳家,原本是有兩個棉布織造的大織造場,和鄭家素來相熟,因為鄭家不斷的在這裏收購糧食,利潤巨大,索性是停掉了織造場,開始專心做這糧食生意。

差不多大半空掉的濟南城對膠州營來說,等於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濟南城池是山東境內的中心,也是山東最雄壯的城池和要塞,這山東首府的防衛,按照規矩,就是要山東總兵李孟來負責。

本來外人覺得膠州營的根基在萊州府,對濟南府並不會太重視,誰想到,膠州營立刻是動員了能動員勞力,在濟南城開始大幅度的整修,眼下濟南周圍的州縣都是殘破不堪,唯一的人口來源都是新進加入屯田的流民,沒有什麽人要遷入。

所以膠州營一來是把濟南城內的部分地區變成膠州營需要的作坊、軍營,靈山商行需要的中轉倉庫。剩下的才是屯民居住的房屋,只有一些敏感的區域,比如說各級衙門,親藩勛貴的宅第沒有去碰觸。

到了六月左右,濟南城已經是粗粗的有了軍事要塞模樣……

李孟在山東如此大張旗鼓的做事,山東巡撫顏繼祖自然不會多說什麽,監軍太監劉元斌更是看出其中有利可圖,把自己用來收租的田地也是交給膠州營的屯田田莊來經營,有緊密的利益關系,自然不會多說。

但這些或者緩慢或者快速的變化,在京師都是被壓了下去,內閣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不希望這些消息在京師被人知道,當日間,評定山東文武官員的功過的時候,楊嗣昌或明或暗的被許多權貴之輩關照過,其中還有司禮監、禦馬監,禮部、吏部這樣的重量級部門,加上顏繼祖和劉元斌此事確實是有功,而嚴格追究,自己當日間調動山東兵馬駐守德州的事情也要被人牽扯出來。

所以捏著鼻子在崇禎皇帝面前說大義,保功臣,顏繼祖和劉元斌無事,李孟升任總兵,雙方表面看似一團和氣。

可楊嗣昌卻知道,如果窮究下去的話,這失陷親藩的責任自己也跑不了,宦官們立場出乎意料的堅決,如果劉元斌被追究,那麽大家就撕破臉打官司。

兵部尚書楊嗣昌自從被崇禎皇帝信用,在朝堂地方上都是說一不二的地位,此次吃了這麽大的癟,而且還隱約有把柄在對方手中握著,他不願意再有人提起山東的任何事,只當那邊一切都是平穩正常,不願意給任何人因為山東聯想起來德州,聯想起來當日調兵駐防,聯想起來親藩失陷的事情。

在這樣的局面下,盡管有人對李孟所做風言風語,可一來是山東本地的地方官員都是“通曉事理,識得大體”,二來,這消息都被楊嗣昌死死的壓住了,山東如今的局面就是,隨你如何做,只要不造反,不大亂,上面都是不聞不問。

大明江南海商雖然是做的風生水起,但山東這邊除了鬧過倭寇之外再也沒有什麽大的動靜,漢人重陸不重海,山東登萊地素來作為偏遠地區對待,而且山東又是南北兩直隸中間的所在,這等不起眼的地方本就不太招人注意。

看統兵官的設置就能看出來,在天啟末年之前,山東最高的武官只不過是個參將,總兵官差不多是相同規模的省最晚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