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七章 又反

崇禎十二年的五月,聚集在膠州營的兵馬除卻留守兩千人之外,其余的兵馬大多數各回原地鎮守。

李孟率領的軍隊可以說是越走越少,馬罡,陳六、趙能都是在半路上去往自家鎮守的城池,盡管是大軍行進,在這條路上比起在東昌府和濟南府的戰時行進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因為補給完全有沿途的屯田田莊供應,一些需要征發勞役的事情,也都就近的征發壯丁和佃戶,方便的很。

在行軍路上,方圓百裏之內的消息隨時都會匯集到膠州營的軍將手中,這就是所謂內線的好處了。

濟南軍議裏面大家對膠州營的總結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能離開輜重補給,輕裝突進在大軍交戰中要不得,如果輜重充足,補給跟上,哪怕是行軍緩慢,敵軍主動的過來攻擊己方,膠州營也可以通過火器的優勢戰而勝之。

大家對在齊河縣清軍騎兵的遭遇戰,越是分析越覺得這支部隊如果是緩慢行進,按部就班,不是那麽匆忙趕路的話,韃子騎兵在列陣完畢,裝填完彈藥的火銃兵和長矛兵的組合面前,不會討到什麽便宜去。

歸根到底,還是李孟有些匆忙了,當然眾人沒有明確的指出這個問題,還是李孟自己做的自我檢討。

在那些書生講解,李孟復述的兵書戰策和戰場事例上,常說一點,就是和蠻夷交戰,特別是北方的西虜蒙古和東虜女真,官軍若沒有足夠的騎兵,大軍接戰,即便是取得勝利,也不會有太多斬獲。因為對方都是騎兵,一旦是失敗,馬上是縱馬逃遁,官兵的大隊步卒也無法追擊,還時常有因為追擊對方的騎兵,隊形混亂,反倒是被對方打了個反擊,反勝為敗的例子。而官軍若是敗,則很容易變成大敗,因為蠻夷的騎兵突入,兵卒潰散,潰逃很快就演變成一面倒的屠殺。

所以寫這些戰例的人都是建議官軍也應加強騎兵,而且凡是有親身經歷的人寫文章,對火器都不是太看重,反倒是認為應該注重肉搏和弓箭。

不過這個算是通常大眾的判斷,在濟南軍議的討論之中卻是被推翻了,膠州營的步卒數量遠遠的大於騎兵,就算是馬隊,也有相當部分的下馬步兵,只不過借著馬匹的機動力提高速度罷了。

按說這樣的部隊,面對韃虜的騎兵應該是吃虧很大,但膠州營和普通的官軍卻有很大的不同,膠州營的火器並不是普通官軍那種制造粗劣,而且在射程之外就亂放一氣的焰火,膠州營的火器是工匠們精心打造,有嚴格訓練的殺人利器。

在弓箭達不到的射程之中,火銃和火炮已經可以攻擊到敵人,而且凡是被擊中的敵人,按照這個時代的治療手段,最起碼也是喪失戰鬥力的傷害。只要膠州營從容布陣,彈藥充足,那麽以騎兵為主的敵人根本不會占到一點的便宜。

李孟和各級軍官從濟南回到膠州的路程中對這個感觸頗深,只要是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補給、情報各種後勤的問題都不會出現任何的問題,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或者是近似於此的環境中,膠州營的軍隊從容布陣,彈藥充足的情況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說,保證了上面幾個條件,膠州營的勝算極大。

這也就是告訴各級軍將,在戰鬥的時候,要做到什麽,要避免什麽。

回師的這一路上,也算是給膠州營的普通士兵的福利,讓他們接受沿途平民百姓的歡呼和犒勞,在官府的宣傳之中,膠州營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勝利,自己檢討歸自己檢討,但對外還是要保持著勝利回師的狀態。

他們所經過的府縣城池,都是膠州營保護的地盤,地方上的士紳大族,平民百姓也只有看到一支勝利之師,才會感覺到自己安全,才會對自己供養的這支軍隊有信心,才會對這樣的軍隊感覺到敬畏。

因為要宣傳自己的勝利,展示軍威,所以行走的速度並不快,差不多五月中旬的時候才到了平度州一帶。

已經恢復了傳遞的朝廷邸報,山東的塘報,兵部的緊急軍報被朝廷和山東的信使送到了李孟的手中。

在這些洋洋灑灑,官話滿篇的報告中,李孟看見了頗有意思的消息,官道的端點和節點雖然都是州府縣城,但膠州營除卻在那種要塞城市之外,絕不進城,都是在城外選擇地形自行紮營,這一來保持了警覺,二來在地方上獲得了仁義之師的高度贊譽。

所以李孟的軍帳附近的一處平地上,王海、湯二還有跟著李孟返回膠州的幾個營千總,每日都要來這個軍帳中點卯議事,正好是趕到這文告送來,看著李孟在上首帶著笑容一頁頁的翻閱文告,下面這些人都感覺到有些好奇。